高等教育通识化:趋势与探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陈洪捷

 

    1、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兴起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开始强调通识教育,出现的现象有:课程设置方面出现了“通选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如:北大“通选课程”,清华“核心课程”,南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养模式上出现了进行通识教育的学院或学业制: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1),复旦大学复旦学院(2005),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09),南京大学“三三制” (2009)。
    国外各国的通识教育的兴起,美国, 1945之后实行通识教育,日本,在1960年代之后教养学部的设立,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在1999年开始。这些都反映了高等教育(本科)培养的非专业化的趋势。
    2、高等教育的传统:一直有两种传统,一种是前现代社会的博雅/通识教育,以洪堡、牛曼都强调通识教育。另外的传统在这同时确立,应用知识的推广,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化,职业的专门化促进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专业教育的兴起。
    专业化高等教育的确立:在19世纪,高等教育日趋专门化。专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专家成为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法国和德国都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典范。
    苏联和中国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把专业教育推到极致。高等学校成为各种狭隘的专门人才训练场所。高等学校体系也按照这种思想进行的彻底的改造,建立了大量的专门化的学院。
    3.通识教育的现代要求
    知识社会的形成对高等教育通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表现在知识的学科界限开始模糊;知识生产模式发生变化;职业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的分化。
    4.高等教育的通识化的问题:学校的两难的定位,知识的挑战,组织的惯性。这些都是通识教育实践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