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学情调查看我国大学教育质量及改革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史静寰

 

    中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将由“国富”走向“民富”,实现 “包容性增长”和 “普惠式发展”。温总理强调,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中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幸福而有尊严的中国人”。
    关注社会公平与教育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银行在2000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正成为许多高技能工作的基本资格”,“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它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需”。 2006年的OECD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崭新任务:超越增长,使得高等教育不仅更大而且更好。”在2010年的《中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什么是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测量大学教育的质量?
    目前评价大学教育质量有以下几种观点:资源观,包括学校经费、硬件设备、办学条件等;
    产出观,包括毕业生、科研论文、成果等;水平与声望观,包括优秀学生、学术大师、历史等。
    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首要原因是学生,大学的资源投入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并因此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提升?增值观,即大学教育使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与提高是什么?这些收获为其毕业后的生涯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提升和影响?而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验的教育质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以可显现的证据为基础 ,以教育成果及其持续效用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什么是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创始人乔治?库说: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以学业为目的的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唯一能够最好预测其学业状况与个人发展的指标。”对大学质量评价而言,“与同类院校相比,那些让本校学生更多投入到各种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产出的学校可以被认为有更高的教学质量。” 1998年由他及团队开发的“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工具已在全美一千余所大学进行了十余年的调查。是全美、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工具之一。
    NSSE的五大可比指标包括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功,注重培养学生和不同群体积极的工作与社会关系。
    运用五大指标建构的常模,可进行数据的跨国比较、同类大学比较、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比较。清华大学自2007年起,与美国印弟安那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对工具进行汉化及文化适应性修订:1、保留五大可比指标,可与美国院校均值进行比较;2、增加个人背景信息、院校相关信息,便于深化分析;3、将题项拆成若干小量表,从教育过程和环节上进行比较,以便发现、诊断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4、增加一些新测量内容:如反映学习倦怠(厌学)情况的题目、学生在校生活时间管理、就业取向、学习收获等;5、在五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大学生学习行为量表”,包括:课程学习行为:课堂上、课堂下、课程要求与评价;课程外拓展的学术性学习行为;课程外拓展的社会性学习行为等。
    2009年在清华研究团队在全国27所自愿参加的院校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在本科生中抽样,发放了31000份调查问卷。2010年除自愿参加的院校外,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又在全国抽取30所不同类院校,共46所院校,发放6万份问卷。方差分析显示,五个可比指标在学生学业成绩上差异显著,即学业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五个指标上的得分越高,反之亦然。说明学习性投入五个可比指标的水平差异可以指征教育水平的差异。 五个可比指标在学生学习动力上的差异显著,即学习动力越强的学生在学习投入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就越高;反之亦然。说明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
    NSSE-CHINA的五个指标能很好表现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性投入之间的关系;而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水平可以指征学习结果,因此,这一工具能较好体现出一个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也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学校的本科教育质量与水平。
    清华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除生师互动指标上差距明显外,在校园支持环境上好于美国;其它三个指标总体没有差异。清华的优势是非课程的、很多归因于学生的特质,如刻苦学习态度、对自我的高期待、学习班级体等,而美国的强项是课程的,可以归因于学科制度的优势。清华要加强课程与教学改革,改进生师互动模式,努力提高组织的硬竞争力,不能仅靠历史遗存下来的软实力,如声望、氛围、生源等。
    在学科建设的整体框架下,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等;设立“学习指导中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下,构建综合考察学生学习志趣、特点和成就的评价体系。学分积(GPA)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研究。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改进师生关系,醇化大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生进益。“新生导引计划”等。
    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说,当前很多顶尖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前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Bok) 认为,目前流行的国际大学排行榜更多反映的是大学的学术名望,而不是教学质量。大学教育的核心事务是“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中国正在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人才培养之路。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经历。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