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周远清

各位嘉宾,上午好!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提一个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是不是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时候了?大家知道,2007年12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在教育部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提出了“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建议,这个题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高教学会专门立项“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课题,投资600多万,由13个研究板块组成,国内一些知名的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包括主要大学的校长都参加了,这个研究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集》第一集已经出版,第二集也筹备好了将要陆续出版,还有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论文集,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论文是近几年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加快建设”,第二个叫“中国特色”,我想凭借着这两个关键词来谈点想法。
    一、要“加快建设”
    第一个关键词是“加快建设”。为什么要加快?我讲三点背景。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度呢个教育强国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其关键是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可以极大促进科技发展,改善技术贸易条件,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效益。到2020年我国要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标,中国经济需要每年增长7%以上,那么,科技进步率就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要达到这么高的的科技进步率,造就一支庞大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至关重要,高等教育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必然要求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家知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列入《教育规划纲要》。这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民间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变成了政府行为。在陈至立同志主持的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有不少校长提出建设高度呢个教育强国,首先应该建设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体系。这个观点,我觉得在这两年的高等教育强国的讨论中大家比较有共识,都希望加快这个步伐。我个人认为,构建这个思想体系也是我们高等教育专家学者们的重要的责任,我想这是第一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第二,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里程碑式的一个文件,对今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所以我曾经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教育规划纲要》里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目标。《高度教育专题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度呢个教育强国,加快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崇高庄严的历史使命。”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教育研究者很好地去研究教育的一些理念、教育的一些思想,来理解和更好的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在贯彻和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到理论和思想的高度。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来共同完成《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
    第三、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10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思想、理念的改革是先导”。10多年前,我曾经在一个100多人的校长会上提出,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悄然兴起。后来,在原来提出的“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两句话后加了一句,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不是随便加的一句话,这是在跨世纪的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实践证明,高教改革的每一点进步,无不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有许多学校已经自发的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从那以后,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在更大规模上展开。我们说,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逐渐兴起。“思想、理念改革是先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需要正确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为指导。
    1993年,当时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在1992年第4次全国高度呢个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感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宏观研究。1993年成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有关省市教委和有关学校领导同志,主要的教育理论研究专家如潘懋元、顾明远、刘一凡、王冀生、陈祖福,还包括在座的许多专家等,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路研究力量,汇聚了300多人参加。题目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历时5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研讨工作。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性研讨会,出版了3部论文集以及一部著作。那次的研究成果概括提炼了14大理论要点。这项研究成果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这项研究及其成果,对当时及其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后,又组织研究了大型课题“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作为理论要点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0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先导”,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从1993年开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到2001年开始的“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到这两年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从2001年以来持续召开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今年是第10届,10年来论坛的主题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历届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该说历届论坛主题都紧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从论坛的主题中可以看出思想观念变革的轨迹和我们的探索。
    今天我们提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是有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的,现在要进一步加快研究、建设,我个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这是我说的第一个“加快建设”。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第二个关键词是“中国特色”。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呢?原因如下几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是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和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个论断写入党章。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今天,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民的坚定共识。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越来越显示“中国道路”的作用。国外不少专家学者、政界人士、新闻媒体对中国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予以高度评价。评价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赢得了世界的敬意;由此,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备受瞩目,外电纷纷评论说是“中国模式”避免了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些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希望通过分析和总结中国发展道路,归纳出对本国和世界有益的经验。美国经济学家布拉德.赛策说:“中国及其政策建议得到广泛关注,中国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有很多的经验,不管是在发展方面,在转型方面,还是在解决危机方面,这些经验可以和其他国家分享,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均会有帮助。”有舆论认为,中国经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启发,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启示,比如金融监管方面。欧美媒体普遍认为,危机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地步,与一些西方国家过度放纵的自由经济模式有关。相反,中国的政府和市场共同协调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反映到高等教育领域,我们今天应该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刘延东同志在2010年7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0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坚持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应该要加强认识。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之必须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还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意义。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有国际视野,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面向世界来观察和考虑我们的教育;二要要经常注视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去;三要研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文化传统,建设和谐文化。
    我们现在派出的留学生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而去学习教学的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的文化。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学习和引进交流世界优秀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
    从以上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看,国际化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教育首先必须是中国化的,然后才能是国际化的。其实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希望通过大学的课程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用以解决问题,具备良好道德品德、具有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但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各国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各个国家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和文化来形成自己的方式。中国需要研究建立的就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另外,大家可能比我更清楚,世界主要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借鉴学习别国先进理念后,坚持自主创新,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发展道路,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莫不如是。美国先后学习英国、法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德国大学的学术精神,在学习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理念,走出自己的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美国、欧洲教育的许多东西,但是仍有自己的道路。世界上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没有共同的发展模式,无法共轨。
    我们要有国际视野,坚持中国道路,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必须。
    第三、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必须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智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创造了优秀的精神文化。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中蕴含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同样不乏因材施教等丰富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是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体系基础。这一点,我们必须加深认识,许多国外的校长看的很清楚,甚至比我们有些人清楚。
    比如,今年5月份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莱文校长指出,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这句话就是说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根本国的文化相适应。在谈论通识教育时,他在回答中国校长的问题时指出,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在异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去是很难成功的。莱文的这句话应该说讲的比较到位,教育模式要跟本国的文化相适应。我们中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要与中国深厚悠久优秀的文化传统相适应,这一点,中外很多校长都有共识,都在发言中从不同角度谈到。比如说,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竑说,现代社会,人们渴望欲求无极限,由此造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的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仰仗哲学和人文的支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如节制、廉耻心、感激之心、知足之心等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这些观念已经为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中国的汉字中代表“和平”、“知足”、“感谢”的这些字,在亚洲文化圈中都能够理解和赞同。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国人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也是说为什么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第四、总结中国高等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必须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不算长,从第一所大学算起,才100多年的时间,从新中国成立算起,60多年的时间,但其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有过卓有成效的改革,也出现过较大的失误,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如其中全面学习过苏联的高等教育,1952年的全面院系调整以及1958年前后的教育革命等,实践证明有偏颇。之后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的磨难。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最好阶段。经历拨乱反正,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进行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大改革后,迎来教育的大发展。这期间也进来各种思潮,但当时我们还比较有清醒的认识,仅学习别国成熟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接轨。为进行教育创新,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五,总结提炼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经验之必须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和教育思想,如素质教育,现在又不少同志都认为这也可能是符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当然还有其他的,如,我们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我们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的教育方针等等;还有刚颁布的《教育纲要》里面提到很多的教育思想,值得大家认真研究。
    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总结提炼这些特色,树立信心,博采各国所长,吸收成熟经验。高校领导、教育专家也应把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加速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加速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探索、研究和建立。
    我们的大型不仅要出人才,出科研成果,也应当出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出教育理论。过几十年以后,我想我们的后来人,特别是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专家、教育家就会更多的去回忆、去了解、去讨论你,也包括你所领导的大学在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上的贡献。
    三、国际视野,中国道路
    如何开展这项研究,8个字是关键,国际视野,中国道路。
    1.虚心学习外国的经验,虚心学习外国成熟的经验
    对于外国的经验,要下功夫认真地去了解、认真地去探索,也应该尽可能深入实际多做调查研究,不能只从杂志上找文章,人云亦云。一方面,不了解情况容易片面理解别人的东西,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好;另一方面,对于别国真正好的东西,也要有选择地学习。这里提一个问题,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回答中国校长的提问时说的很有智慧。汉密尔顿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务长,也在世界很多著名的大学担任过校长。有中国校长问,如果您到了北京大学,会不会按照北京大学的规定来做校长?他回答说:这个问题问的好。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都是好大学,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对一或者一对二这样的导师制是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特别有优势的一个传统,但导师制很昂贵,而且我们现在也遇到了财政方面的困难,可是,我们宁愿放弃投资楼盘、停止设备投资,但永远不会放弃导师制。因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但我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时候,是不是把“导师制”引进耶鲁了呢,没有。哈佛大学也没有推广导师制。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系统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和劣势,没有一个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合适的,必须因地制宜。
    2.要面向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深入广泛地去了解情况
    要认真地分析我国教育的实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从实践和理论上提升。教育研究工作者应该从理论和思想上引导高等教育的改革,从实践上分析和总结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甚至上升为理论。开口闭口谈外国的思想、经验,对我国具体的改革发展实践一无所知,不是一个成功的研究者。
    3.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正在酝酿把“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设为一个重大研究课题,以推动全国范围内更深入的研究。那么,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呢?
    当年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时,主要从教育方针,指导思想,高等体制,高等发展道路,办学路子和人才培养途径等几个方面加以总结提炼。现在从哪些方面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开展研究,希望各位见仁见智。
    总的来说,研究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研究要体系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即要充分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以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时代任务。把握规律性即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观;富于创造性即能否创新性的提炼总结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这应该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讲得不一定很对,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2010年10月30日上午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