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专题主页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征求意见稿 )笔谈

编者按: 2010年 2月 28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邀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 )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出席发布会 ,就《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稿向大家进行了介绍 ,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也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其家庭的幸福 ,为此我们邀请了我院部分专家学者就《规划纲要 》举办了一次笔谈。现将各位专家学者的高见刊登于此 ,以期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和我院的未来发展有所借鉴。

 

实现教育公平

———要建设好各级教育研究培训专门机构

秦  磊  吉林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将工作方针定为:“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公平 ”第一次位于质量的前面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思维转变 ,是对于强调速度的理性反思 ,是对于人的价值认识的回归。“公平 ”本来出自对于经济现象的评价 ,后来应用于社会普遍现象的抽象 ,内涵的理解有较大的分歧 ,基本归结为人类对于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合理设计和理想安排 ,是一个理性的范畴。从理性的本质分析公平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反本溯源 ,公平更应该是一种社会实践。教育的公平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追求 ,源于关乎自身的最基本的权益。关注教育的公平就是关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 ,关注所有人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强调教育的公平 ,根本上是要求享受教育资源机会的一致性 ,重点在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因此《纲要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并提升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高度。其最重要的在于教育资源、硬件的公平配置 ,而软资源的公平更为关键 ,在实现教育软资源的公平上 ,省、市、县三级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机构是重要的实现环节 ,务必强化职能 ,加强投入 ,发挥作用。

在公平的旗帜下 ,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逐步实现公平的重点。突出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均衡的前提是资源整体的优化 ,归结点在于达到资源配置的平衡。务必重视提升教育薄弱环节的水平 ,以政策为引导 ,以资源配置为手段 ,强力补充 ,大力强化 ,短时间内缩短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机制 ,一个行之有效的促进机制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正向流动 ,将广大农村的教育水平提到一个新水准 ,补弱强体。现实问题的突出 ,也源于原有机制的缺陷 ,在重新构建有效均衡的机制中 ,职能特色鲜明的各级教育学院作用凸显 ,功能齐备。在实践中 ,均衡更是一个过程 ,是不断调整的、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导均衡的有效实现 ,引导全过程的运作 ,仅仅依靠高校是没有可能的 ,必须是行政职能与教育研究职能的综合。从而使主导者站在更全面的高度 ,不断地审视运作的现实 ,运用兼带行政意味的教育研究方式 ,调整运作的策略 ,踏踏实实完成既定的目标 ,关键在于实实在在 ,真抓实干。教育的公平就一定能够达到。各级教育研究和培训专门机构的作用就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深入学习纲要  加速教育发展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的几点认识

胡嘉纪  吉林省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教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是应对各种危机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最近 ,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 》观世情、审国情、查民情 ,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强调以人为本

《纲要 》提出了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的根本要求和重要落实 ,强调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 ,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为本的提出实现了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 ,标志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是培养学生成才。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 ,也是到 2020年实现进入人才资源强国行列的前提。发展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既要符合学生的智育成长规律 ,也要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纲要 》把育人为本的方针贯穿于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中。学前教育阶段 ,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阶段 ,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高中阶段 ,提出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策略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高等教育 ,提出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新理念、新策略是科学的、合理的 ,是对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单一注重智育做法的否定 ,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 ,更加强调人的需要 ,更加强调按照规律办事 ,更加强调教育、社会和人的和谐统一 ,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

二、突出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当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还很明显 ,反映在教育领域 ,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 ,学校在基础建设、设备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相差甚远 ,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稀缺产品。这一方面造成了择校风的愈演愈烈 ,滋生了不恰当的竞争和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也与建设和谐社会相背离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就是公平正义 ,在教育领域就是每个成员都拥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温家宝总理曾经表示 ,要为每一个人活得有尊严提供公平、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纲要 》把促进公平作为重要内容 ,提出采取措施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 ,重点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一是实施倾斜政策 ,扶植弱势地区、群体和学校教育发展。二是给予制度保障 ,制定并完善四个方面的制度 ,即建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制度、绩效政绩考核制度、均衡发展状况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实现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均衡 ,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也是群众的利益所在、愿望所期 ,还是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纲要 》把促进公平作为长远发展战略 ,制定了具体的办法 ,确定了到 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的目标和时限 ,为真正实现均衡提供了保障。

三、注重提高质量

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 ,核心是科技的竞争 ,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已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经过不懈努力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人民群众“有学上 ”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新世纪、新阶段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 ,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就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推动我国教育由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 ,由发展外延向内涵发展过渡 ,着力解决“上好学 ”问题。

《纲要 》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 ,强调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强调出名师、育英才。注重提高质量的思想体现在《纲要 》全文。一是确定目标 ,提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实现“三个学会 ”,即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提供保障 ,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标准 ,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构 ,加强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管等 ;三是整体推进 ,《纲要 》提出了全面的质量观观点 ,强调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重视提高质量 ,学会做人做事 ,从而提高质量 ,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要目标。

四、体现改革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温家宝总理强调 ,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因此 ,《纲要 》把推进改革创新作为重要策略和重要内容 ,作为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出了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实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质量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 ,都提出了新的思路 ,制定了新的措施 ,体现了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主要表现 :一是创新理念 ,提出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合格人才上 ;二是创新措施 ,如 :重点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加强教育质量监测 ,实施区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 ,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建设多样化、特色化高中 ,实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一科多考、多次选择的多元化高考 ,高校去行政化 ,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沟通等等 ;三是整体推进 ,《纲要 》设计了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六大改革任务 ,同时设计了十个方面的改革试2点 ,涵盖了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四是形成机制 ,国家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制定教育改革年度实施方案 ,扎扎实实推进教育改革事业。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务实有效的做法 ,全面规划部署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的发展蓝图 ,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夺取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胜利具有历史性意义。

 

我省高等职业学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建议

郑永奎  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教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是规划未来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就有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 ,在政策层面上也有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一个客观的、冷静的判断 ,发展的同时更应看到潜在问题 ,要看到教育在民族振兴中担当的使命与教育完成使命中的困顿 ,这既有体制上、文化上、环境上的诸多要素的作用与影响 ,也有教育自身的成长与成熟的问题。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在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主要是:

(一 )认识不到位。职业技术教育往往被看做是一个低层次的教育 ,政府还没有将它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出现“普通教育脚长 ,职业技术教育腿短 ”的畸形教育发展。在招生制度上 ,有利于优秀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系统 ,而不利于进入高职。出现人才培养上的严重不协调 ,以至管理人才饱和 ,高级技工奇缺 ,出现企业以年薪 30万招高级技工无人应聘的情况。

(二 )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存在较大缺陷。这些缺陷主要体现在: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财政性经费标准太低 ;行业、企业投入职业教育太少 ;非国有企业尚未成为职业教育投主体;社会力量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个人直接成本太高。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投入经费不足。另外 ,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现状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生均教育经费的减少与招生规模的增长不相一致 ;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失衡 ,包括区域间教育投入不平衡、教育投入结构不平衡、高职院校内部投资比例不平衡。

(三 )职业教育教学机制脱离生产实际 ,订单教育、产学结合尚未有效实施。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真正面向各行各业 ,缺乏准确的定位 ;产学结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大多还流于形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仅仅是接受学生生产实习 ,或以“咨询委员会 ”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名义参与院校的咨询工作 ,而没有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没有真正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提出及时、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意见 ,很多企业也对此缺乏积极性 ,并没有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机制 ,时常出现学校认为合格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不对路的现象。

(四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上多部门条块分割 ,缺乏强有力的统筹与协调。宏观上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其发展要求。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协调 ,且十分复杂。我国职业教育一分为二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部分归劳动部门管理 ,而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数为教育部门管理 ,也有行业部门 ,民政部门等管理职业教育的现象。造成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职业学校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各级政府之间 ,各地政府之间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往往考虑自身部门、所辖地区和所属学校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往往难以有效协调 ,因而 ,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

(五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尚未合理。对全省 20所高职高专学校累计开设的 109种、169个专业以及各个专业招生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后 ,可从中探讨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

(六 )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不适应。按照高职高专“一高一强 ”的培养目标去透析其教育过程及人才培养模式 ,这方面的不适应尤为突出 ,这也是导致高职高专教育不能形成特色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

1. 教师与培养目标不适应 ,技能型“双师型 ”教师缺乏

2. 教材与培训目标不适应

3. 教学模式与培训目标不适应

(七 )一些政策导向和管理机制对学校培养目标有障碍。教育实践证明 ,正确的政策和合理的机制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有效手段 ,而目前高职高专中的许多现象让我们忧虑。

1. 评职政策 ; 2. 课程建设标准 ; 3. 管理机制。

高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注重为高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选才观、用人观。

(二 )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三 )以打造高职院校发展特色为聚焦点。

(四 )要加快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五 )从实效出发 ,切实把“双师型 ”教师素质提高和实施精品建设计划落到实处。

(六 )要从校情、省情出发 ,不断创新办学体制。

第一 ,变条块分割为条块合作。

第二 ,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学校发展。

第三 ,市场适度调节。

(七 )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努力创造条件适时推进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

 

从“统一 ”到“多元 ”———关于高考改革

张德利  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教授

高考的直接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间接的作用是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全社会认可高考的价值是公平 ,因此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但高考承担如此众多的任务和社会期待 ,从其诞生之初 ,就勉为其难 ,尤其是“一考定终身 ”的弊端的真实存在 ,因此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及改革本身从未间断。事实上 ,恢复高考 30年 ,高考在科目组合、考试内容、春季高考、分省命题、自主招生等方面的改革都有突破性进展 ,某些人认为高考没有改革是不公正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础教育水平大幅提高 ,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 ,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必须及时跟进 ,即便如此 ,高考改革也不是革命 ,必须通过平稳渐进的方式来实现。

高考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逐步破除“一考定终身 ”,代之以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学生 ,同时给学生多次考试机会 ,并赋予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作为制度保障。伴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 ,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等都大胆地进行了高考改革 ,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是很好的。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进一步明确 ,高考除了改革原有的统一考试外 ,还要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进一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高校要依据统一考试成绩 ,并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在刚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征求意见稿 )中 ,进一步明确了这样的方向。

我省公布的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上述精神 ,在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高中学习过程中 ,设立了学业水平考试 ,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将客观地提供给招生学校 ,作为录取时参考。

 

“方向 ”、“提升 ”、“保障 ”

———从“校长 ”视域话《纲要 》

林  森  吉林省教育学院干训办主任 ,教授

一是《纲要 》中提出“教育家办学 ”,为校长指明了“方向 ”。“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 ,造就一批教育家。”(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一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这意味着 ,就校长自身发展而言 ,今天 ,校长走向专业化、专家型、教育家是校长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校长本来就应是教育家 ,没有教育家水平不应作校长。”就校长工作作为而言 ,校长要办优质学校、优质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即教育家办学 ,这是校长办学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教育家办学 ”,照亮了校长的教育远航路。

二是《纲要 》中提出“校长专业化 ”,有利于促进校长素质的尽快提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促进校长专业化 ,提高校长管理水平。”(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五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

校长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长是学校的灵魂。”(陶行知语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 ,其次是行政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语 )今天 ,作为校长 ,应该、必须扮演好“五种重要角色 ”,即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者。校长要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教师 ,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育。

三是《纲要 》中提出“校长职级制 ”,有益于进行校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 ,保障建设富有活力的、大有作为的校长队伍。“推行校长职级制。”(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五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 ,校长没有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这一方面影响了校长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不能发挥好校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校长自身的利益 ,不能充分地调动校长的工作积极性。推行校长职级制 ,实行“奖优罚劣 ”、“能上能下 ”等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益于激励校长立志、立德、立行、立业、立人。

 

也谈我院全日制高职办学

宋  爽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 ,副教授

《规划纲要 》全面概括和总结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历史成就 ,以及教育对民族振兴、社会进步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 ,全面阐述了现阶段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规划纲要 》中所提出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字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是教育系统今后十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思路和重大任务 ,也是教育系统今后十年工作的共同遵循和指南。《规划纲要 》科学规划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这些目标和蓝图使人倍受鼓舞 ,深切感到 ,教育春天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 ,我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讲 ,《规划纲要 》提出要形成一个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 ;把职业教育

放到与学科性教育并重的位置。这说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把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同时 ,《规划纲要 》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能够各在其位、各展所长 ,办出特色 ,克服同质化倾向 ,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 ,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这就说明 ,我国的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很难沿用单一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所有高校 ,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那么 ,作为成人高校 ,也应该优化结构 ,办出自己的特色。对此 ,作为具有师范性质的省属成人高校 —吉林省教育学院 ,也应办出自己的特色 ,走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来讲 ,我们学院本身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走自己特色的、有别于其他省级教育学院发展之路 :以教研、培训为主体 ,高职办学和华翰公司为两翼经济支撑的开放性办学发展之路。

可以说 ,我院全日制高职办学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走过了十个春秋 ,也摸索了全日制办学经验 ,办学正在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那么 ,在国家积极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开放办学、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以及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大背景下 ,我院的高职办学应该更加深入下去 ,办出规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体现吉林省教育学院办学特色。对于我院全日制高职办学 ,可以探索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 ,利用企业职业教育资源来发展和壮大我院全日制高职办学规模 ,进一步提升我院高职办学的教学质量。同时 ,通过内部管理的改革和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 ,使全日制办学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 ,在现有高职办学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进一步彰显我院全日制高职办学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高职办学规模 ,提升教学质量 ,去迎接我院全日制办学的春天。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