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划世纪中叶发展愿景的战略举措
——《高教30条》精神解读
|
别敦荣 教授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摘要:《高教30条》是面向世纪中叶,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充分展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整体构想和发展战略,是高教界自觉意识的反映,必将对各级各类高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Abstract:‘30 Articles on Higher Education’is the strategic planning for constructing a main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mid-century, which completely reveals the overall layout,the systematic vis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flects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higher educational sector. It will enevitably generate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to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quality of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30条》)在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将其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通称《高教六十条》)相提并论,认为其重要性不亚于后者,我对此不敢苟同。姑且不论两份政策文件发布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它们的适用范围、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导向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可以预见,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尽管它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但《高教30条》是面向世纪中叶,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必将对各级各类高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未来的自觉的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1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实现了一次从小规模向大规模的重要转型,这就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经过这次转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了世界第一,占到世界在学大学生的四分之一以上。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近10余年是发展最快的时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正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 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过渡,大众化本身是一个过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至50%之间都属于大众化阶段。单纯地从统计的角度看,精英化只有15个百分点,而大众化有3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进入大众化阶段到全部完成大众化的任务,其总体工作量可能远远大于大众化阶段。为了便于理解大众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大众化阶段细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具体而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30%之间为大众化初期阶段,31—40%之间为中期阶段,41—50%之间为后期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5%,接近中期阶段。尽管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人口统计结果表明,由于适龄人口数呈减少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即便维持现有规模,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自然增长约10个百分点,接近大众化后期阶段。这就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一个两难的课题:继续坚持扩张战略还是维持现有规模?如果继续坚持扩张战略,可以在更大范围现实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产能过剩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日本、台湾等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所出现的状况一样。如果维持现有规模,则可以保证将来不出现高等教育产能过剩问题,但现实地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社会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在这一两难课题中,更为重要的是,以超过3000万人的体量,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曾遇到过的。协调这对矛盾关系,既需要立足现实,又需要放眼长远,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纳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之中。 《高教30条》并没有直接描绘世纪中叶高等教育发展的愿景,但却充分展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整体构想和发展战略。面向未来,高等教育将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并非完全不增加招生人数,而是主动降低增长幅度,增量以满足急需和特殊需要为主,使规模增长保持在适度和可控范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3550万人。所以,不能将稳定规模理解为零增长。从未来构想和战略看,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是核心价值取向。未来将通过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加强行业高校建设、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在《高教30条》中,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总体上看,规模的含义包含了稳中有升的发展诉求,质量的含义则包含了全面提高各级各类高校办学水平的要求。所以,规模与质量的新关系是高等教育面对系统内外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所做出的新战略选择,是高教界自觉意识的反映,而非对客观环境的被动适应。
二、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 规模与质量的新关系已经凝聚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之中,已经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是抽象的口号要求,而是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尽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高教30条》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无疑是已有政策文件中最丰富、最全面的,具有强烈的战略性。 首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含了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当着眼于全部各级各类高校,这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政策要求。在以往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中,相关政策给人留下的突出印象是对质量的关注主要是对重点院校的要求,比如,“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所谓的“高职211工程”等政策的实施,都是以提高重点院校办学水平为目的的,政府给予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主要面向这些重点院校,其他普通院校根本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高教30条》将各级各类高校都包括在战略考虑之中,提出了高水平办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各级各类高水平院校的要求,不仅将对指导各级各类高校重新地位,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发挥积极的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将从整体上引导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其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含了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包括普通本科教育,也包括研究生教育和高职教育,还包括各级各类继续教育。以往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文件主要是关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而对于其他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则很少涉及。《高教30条》将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纳入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之中,使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得到充分的政策保证,从而有助于在实践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链。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各自为阵,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辖,所以,如此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是非常少见的。它也表明高等教育政策已经开始由各主管部门独立制定,走向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在统一的政策价值取向下,整体性地谋划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发展前景。 第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包含了高校各项职能的增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对高校的全面质量要求,既包括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又包括了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还包括了对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高校是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质量不是孤立地由人才培养质量所决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高等教育质量。这一观念落实到政策上有着重大的实践价值,有助于高校转变办学观念,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紧密地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创新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保障体系 高校办学水平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逻辑的联系,高校办学水平高,必然带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讲,必须提高高校办学水平。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内外保障程度,包括人力资源、内部制度、外部体制、经费和技术保障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得不到良好的保障,谋划世纪中叶高等教育发展愿景,必须创新高校办学水平保障体系,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高教30条》没有简单化、理想化地建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也没有全面系统地罗列高校办学水平保障体系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和要求,而是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要求,结合现实条件和可能,规划了高校办学水平保障体系创新的主要任务。其中,颇具深意的主要有四点: 第一,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自主取向。对本科招生、高职招生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高教30条》设计了一系列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性的举措,包括分类入学考试、单独招生考试、自主选拔录取、扩大推荐免试、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续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等。这既是对各种已有的自主考试招生制度的完善,也是对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保障高校生源及其质量,增强高校招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层化。毫无疑问,现代大学制度是世纪中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目标,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保障高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与以往单纯地对学校层面制度改革提出要求不同的是,《高教30条》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落实到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中,将招生录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改革、学院治理结构改革等统一于学院综合改革之中,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向高校基层发展,有助于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最终能够在高校基层扎下根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师德和学历学位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而对教学能力则关注不多。《高教30条》不仅提出高校要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而且针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一整套办法和要求。 第四,高校经费保障更具刚性。全面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校经费需求是重中之重。以往相关政策特别强调高校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也就是说,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主体是高校,更具体地讲,办学经费应当由高校自身来保障。《高校30条》提出了完善高校生均定额财政拨款制度,且依法保障其逐步增长;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平等化;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落实和完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等等。很显然,这里的保障主体是政府,而且要求更明确具体。由高校向政府的转变,反映了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行政保障职能,高校更专注于履行办学职能。 《高教30条》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总目标,勾勒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蓝图和各级各类高校发展目标,提出了相应的任务构想和保障战略举措。尽管它没有直接言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愿景,但在总体谋划和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热切愿望。《高教30条》立足于现实,着眼于世纪中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愿景是美好的,是值得期待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