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周玉 徐晓飞 齐晶瑶 王立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确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十二五”发展目标,阐述了近年来在教学管理体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改革举措,介绍了相应的制度与条件保障措施并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arge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in their 12th Five-Year Plan first,and consequently demonstrates HIT’s main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atic cours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eparately, presents relative institu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such a reform,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main achievements.
    关键词:本科教学;本科生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项目学习
    Key words:Undergraduate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chool, Talents culti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Project learning.
    作者简介: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哈尔滨 150001;齐晶瑶,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哈尔滨 150001;王立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哈尔滨 15000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我校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一、本科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
    学校确定的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发展能力、提高素质;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结合哈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与改革途径,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的、创新型、精英式本科教育体系和统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本着优先发展,育人为本,精英教育,改革创新,国际接轨,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确定了“十二五”本科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本科生院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建立具有哈工大特色、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二、改革举措
1.成立本科生院,推进教学体制改革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2010年,我校成立了本科生院。本科生院的成立,是我校加强本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本科教学管理,整合本科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本科生院成立以来,我校明确提出了以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新模式,并提出了本科生院机制下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新思路和新措施,如面向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示范课建设、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学生外语与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基于认证制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等。
2.提出并实施两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本科生院成立以来,明确提出培养两类拔尖人才: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工程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工程领军人)。
    在原有实验学院学院和英才班的基础上,整合建立了英才学院,加强了英才学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团队。以英才学院为基地,以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学生培养计划”为切入点,进行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英才学院组织了全校性的“面向未来领军人才的拔尖学生培养理念、方法与实践”专题研讨会,通过“985”工程立项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从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与提升、文化氛围、国际化化环境等方面系统规划,建立了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和“通识教育+大类培养+专业教育”原则,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落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殊策略和具体措施。
    国家从2009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被批准为首批试点学校。我校21个专业作为试点进入该计划,2010年各试点专业提交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学校投入2000余万元启动并实施该计划。为体现研究型大学的特色,我校以该计划为基础,提出工程领军人培养战略。旨在协调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在全面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质和数理基础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对具有领导潜质的优秀学生加以培养,提升其管理理论水平的同时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促其将潜质升华为能力。计划实施初期,拟在大二期末择优选择100名左右学习成绩优秀,项目学习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生(有保研资格)进行专门个性化培养:包括学习领导力方面的课程,进行强化的科研训练,进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完成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毕业设计项目。研究生阶段,再进行一年的企业管理和研发项目。经过上述培养过程,可望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既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有管理才能的工程领军人物。
3.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为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精英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论坛”,组织了多次通识教育的研讨会。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我校的理工科特色与实际情况,梳理了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组建了由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媒体系等5个院系的教授构成的通识教育工作组。初步提出了包括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跨文化沟通与表达、工程领导力等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用“985”工程经费支持了5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正在逐步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面向学生素质提升的通识教育体系。
4.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活动,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学习、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项目构思设计、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
    2011、2012年我校有14个学院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实施一年级年度创新项目、二/三年级专业设计项目课程、四年级毕业设计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竞赛项目等环节在各年级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一年度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在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工科专业设置一定数量的项目学习学分,使这种学习模式常态化,惠及每一名学生。为此学校已在“985”建设经费中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实验室等相关条件建设。
5.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累加考试等,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课程论文等研究性内容,做到精讲、多练、重基础、强实践。2011年,在“985”工程中设立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组织安排了立项申报和评审工作,从69门课程中评审选拔出30门示范课程立项。在学校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彰了10门“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专项优秀课程”,为全校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榜样。结合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累加式考试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的常态化提供政策保障和管理手段。
6.实施“大学生外语与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需要大力推进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校立足于高起点与国际接轨,推进教与学的国际化,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力度,把用英文授课的能力作为引进和招聘教师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增大教师短期出国教学进修和学生出国游学的资助力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011年,通过“985”工程立项,启动了我校“大学生外语及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推进外语课程体系建设、外语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国际化校园氛围建设等。与国际合作处、留学生中心、外语学院等密切合作,确定9个学院作为试点学院开展本计划工作。我校派出联合培养本科学生57人,派出交换学习本科学生122人,接收国外交换生132人,接收学位留学生270人。还完成了我校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首批43名学生留学奖学金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三、制度与条件保障
1. 修订培养方案,把改革措施固化到培养方案中
    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为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2008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修订的基本原则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目标驱动原则,以培养目标为引领,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有利于深化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内学时,精讲多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大作页、撰写论文、专题研究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国际化培养力,研究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建设系列化英语授课课程。
2.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奖励专项津贴,激发教师积极性
    为了鼓励我校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设立教学为主型教师岗位、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岗位,并建立教学相关岗位准入制的相关条件与要求,明晰教师的责、权、利;为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制定新的教师工作量核算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教师的付出;2012年学校拿出1000万元,设立教学奖励津贴,鼓励在教学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另外正在推进为“教学为主型”教师设立专门的职称晋升渠道,并对教师晋升明确提出本科教学工作任务要求。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十二五”以来,我校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前三年,仅985经费就已投入3500余万元,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有效改善。包括2010卓越计划启动经费16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投入300万元,建设10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2011年投入实验室建设资金1000.76万元,对“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1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立项,购置了设备共计107种,1542台套;2012年又投入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400万元。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实践成效
1.国家本科教学工程
    (1)视频公开课入选2门,谢礼立院士的“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已上网,梅洪元教授负责的“地域建筑的创新情结”入选。
    (2)21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个专业(机电、电气、能源、土木)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建设经费600万元。获批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获得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获得建设经费600万元。助200万元。
2.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2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人获省教学名师奖,3人获省教学新秀奖;3人在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7人获校教学名师奖,14人获校教学新秀奖。参加全国第十一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组织开展了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院(系)初赛,参加青年教师共计240人。62人参加校级决赛第一轮分组比赛,16人参加第二轮统一比赛,最终评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18名。
3.创新人才培养
    (1)2011年,全校共计参加30类大学生创新竞赛,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机电学院08级学生李松信同学主持的《升阻复合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最优秀论文”称号。
    (2)学生参赛获国际级奖项136、国家级奖项209、省级奖项127。地区联赛奖项41。累计获奖学生1042人。
    (3)201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64项, 参加学生数2000人。结题项目504项,其中134个项目获奖,一等奖47项,二等奖87项。
    (4)本科生发表论文数:截止2011年11月底投稿66篇,发表38篇;申请专利32项,已授权2项。
4.教学研究及教学成果奖
    2010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一等奖16项,二等奖25项。推荐55个项目申报省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17项、二等奖20项。另获省高教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获批“黑龙江省综合教育改革试点项目”5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7项。申请国家及省级“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78项。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