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自2006年4月组建以来,已历时6年。在教育部党组领导和民政部的指导下,在各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本届理事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为继往开来,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学会工作的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现将第五届理事会主要工作报告如下,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6年来,学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教育部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学会秉承“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传统,践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遵循“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宗旨,以提升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教育理论创新为工作主线,较好地坚持了教育科学研究为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推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实践服务,为促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及学科建设服务,为政府职能转变服务。6年来,学会团结、凝聚高教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组织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学会是由高等教育工作者及高等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学术研究是其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也是学会各项工作的核心。在上届理事会普及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目标初步实现的基础r,本届理事会明确提出,要以“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教育理论创新”为主要工作目标。6年来,学会紧密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宏观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为重心,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为载体,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为手段,初步形成了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应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架构;有效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交流推广平台、服务咨询平台,在组织、推动,引领、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集中全国优势开展重大攻关课题研究。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进而实现了大众化和世界规模第一的双重突破,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本届理事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科研课题立项为抓手,凝聚全国高教战线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在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2007年,学会倡议、酝酿开展“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并于2008年正式立项为学会重大研究项目。2008年和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陈至立同志任课题组顾问,设立了13项子课题在全国立项研究。目前,课题研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2000余人参与研究:各子课题组开展了信息采集和处理、建立数据库、实践经验总结、基础理论分析、专家访谈、国际比较等扎实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目前,课题正陆续结题,部分研究成果发挥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课题所汇集的研究人员之众多、研究成果之丰富、所产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之重大是学会近30年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教授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很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明确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形成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这既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时代责任。为此,学会于2011年研究启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项目。
    第二,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核心关键问题,以举办国际论坛方式引领群众性教育研究活动。学会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其生命力在于以形式多样的有效的学术活动,为广大的高教研究工作者搭建学术研究平台、成果交流平台和展示平台,并以学术活动团结、凝聚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扶持教育科学研究新生力量。
    从2001年开始,学会每年以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方式召开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11届。每届国际论坛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精心设计学术主题,聚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引领战线的科学研究活动。本届理事会期问共举办了6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每届论坛都以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抓住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带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难点和热点问题,集中民智、群策群力、深入探讨;每届论坛所研讨的主题,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学术理论性,同时,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核心问题的重要回应。这是11年来论坛持久不衰、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
    6年来,论坛累计参加人员超过2700人,吸引了近百位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论坛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也为国外同行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个更清晰的学术窗口;6届论坛累计收到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约1300篇,每年都精选部分论文结集出版。论坛的举办对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峰会。
    第三,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宏观战略和高校改革实践,鼓励全体会员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会作为群众性的教育学术团体,其重要职能是普及、繁荣和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本届理事会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宏观战略和高校改革实践,鼓励全体会员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会组织评审了“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各年度的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重点引导群众性科学研究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强调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十一五”期间各省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推荐申报课题3000多项,共立项1388项,其中重大课题2项、重点课题21项、规划课题114项、自筹经费课题1247项,直接参与研究的过万人,学会投入经费50万元;“十二五”期间通过各省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推荐申报课题274项,立项190项,其中重点课题30项,一般课题60项。所列课题涉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及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战略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等教育行业协作组织发展研究等等。学会通过课审议文件题立项,整合学术资源、凝聚研究力量、引领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培养高等教育研究新生力量。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会启动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编辑出版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专题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重要文献分类汇编》等相关成果。
    为繁荣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切实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服务和高水平的资政服务,学会积极探索、丰富学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与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分支机构等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如2007年,学会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2009年与福建雀教育厅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大学校长学术研讨会”,2012年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等联合召开“区域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中英学术研讨会等。
    第四,关注国家战略和教育部中心任务,做好为教育行政部门服务的决策咨询研究。根据教育部“积极做好《教育规划纲要》有关调研工作”的部署,2008年7月,学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各相关分会和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调研组围绕高等教育未来挑战与对策、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5个重大战略专题,组织深入调查、集体攻关,提交了数万字调研报告,并对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省级统筹等专题提交了政策建议。其中,一些重要建议得到纲要起草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后,学会及各分支机构紧密围绕本领域工作,积极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
    二、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提高参与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学会现有团体会员123个。其中省级高等教育学会29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16个,专业委员会(分会)66个,高校高等教育学会12个。上千所高校加入学会有关分支机构,现已形成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组织网络。本届理事会在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参与治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发挥科研机构协作组的学术优势,协调引领全国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特色。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协作组自觉担负起推动各地方、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互相联系、加强交流、开展合作等方面的任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散孤立研究所带来的信息闭塞、低水平重复、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在引导各机构总体规划、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协作组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进行了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189家(次)。这一表彰活动的开展对引导教育科研机构科学定位、发挥职能、形成特色,对整合资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对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其拔尖人才培养,引导教育研究机构为院校改革发展实践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学会还组织开展了第七次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出论文类一等奖11项、二等奖49项、三等奖104项、优秀成果奖92项;著作类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1项、优秀成果奖28项。审议文件
    第二,做好行政部门委托的行业协调,在教育公共治理中发挥作用。学会鼓励分支机构进行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展行业协商和协调自律活动,部分学科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相关学科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研究,各团体会员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制定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工作。如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受教育部、人社部委托,承担了《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管理办法》研究。后勤分会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全国高校后勤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统计研究。
    根据教育部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的需要,学会鼓励有关学科专业委员会积极探讨本学科质量保障措施,研究建立大学生竞赛活动的行业统筹和协调自律机制等。
    第三,坚持大型学术活动与中小型活动并举,鼓励会员单位自主开展活动。学会各分支机构围绕重点服务领域,立足区域、行业,理论研究与服务实践相结合,召开了形式多样、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宽泛、针对性强、应用价值高、有创新、有特色的学术研讨会,已经实现学术活动经常化和系列化,有的已经形成品牌。如,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以上海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重点,组织在沪大学校长沙龙,针对上海市高等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借助省内民办教育发达的优势,深入、持久开展民办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立民办教育科学研究与试验基地,以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等等。
    2009年学会筹措100万元研究经费,重点支持10个省市学会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边疆多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等专题立项,鼓励省级学会自主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带动各省投入资金2倍以上,如浙江、广东等省份实行了1:1或1:2的经费自d套a
第四,办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发挥行业中介和服务作用。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是学会重要的行业职能。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分别在哈尔滨、青岛等11个城市举办了12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展示会”展位数、高校组团参展数均保持了较高水平,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平台,赢得了高教界和社会较高的声誉。学会高校技术物资中心与实验室研究分会合作,在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布“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生产和使用”年度报告,受到广泛欢迎。根据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的需要,学会积极推动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走向世界,自2007年开始与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教学仪器设备出口同盟工作。
    三、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增强学术组织影响力
    学会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团体,一直致力于发挥“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职能,在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推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发挥联系渠道广泛、专家学者荟萃的优势,主动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探索建立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学会发挥联系广泛,渠道多样,专家、学者荟萃的优势,围绕教育部中心工作,彰显学会职能,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战线能力。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学会通过论坛、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全面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如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研讨培训班已连审议文件续举办4期,受到高校管理干部的欢迎与好评。受教育部职成司委托,学会与职教学会、职教中心及相关行业组织成功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等十余个对话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产结合、校企合作,初步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举办的培训研讨班百余个,培训教师及教学骨干2万余人。2008年,学会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承担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年度进展报告》的组织、撰写任务,研究报告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有的省市学会把参加培训活动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进行管理。有些分支机构发挥行业组织特色,统筹培训活动与资格认定工作。
    学会注重加强与各个分支机构的联系,每年度召开秘书长工作会议部署当年工作计划。为规范学会所属分支机构的管理,根据民政部的有关规定,下发了《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开展了分支机构自我评价工作,推动分支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科学发展。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的组织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经民政部批准,新成立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等5个分支机构,使学会所属的分支机构总数达到66个。
    第二,联合培养青年学子,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加强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届理事会继续坚持并完善“硕士生培养抓教材、博士生培养抓论文”的工作方针。学会自2004年启动《高等教育学硕士教学参考用书》工作,现已陆续出版8本,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学》等。
    自2004年起,学会开展了8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共评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8篇。由于坚持了同行评议、学术卓越的原则,在高等教育学界赢得了良好声誉。自2003年起,学会在每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增设博士生论坛,为博士生提供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拓展联合培养和高水平访学新途径,成为青年学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平台。
    第三,开展宣传表彰活动,提倡教育家办学。学会于2006年启动“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活动”,拍摄了宣传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风采的电视片,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文集》2卷,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专门为本书作序并出席首发式。袁贵仁部长在首发式上评价“文集”是送给新上任的高校校长书记最好的礼物。2010年和2011年,学会开展了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学者的表彰活动,授予王承绪、潘懋元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授予汪永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奖。
    第四,打造高水平学术平台,提升学会影响。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杂志已成为高端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刊物围绕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组织刊发了一系列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的高水平的学术文章,搭建学术成果交流平台,总结提升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经验。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全部教育类学术期刊5年累计被引用率指数《中国高教研究》位列前三。该刊还被境外许多一流学术机构收藏,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日本爱知大学等。分支机构会刊如高等教育学分会的《高等教育研究》、高教管理研究分会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国际政治研究》等,也在各自学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会所属“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网”追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进展,设立学术下载专区为学会科研活动提供方便,为网络会员提供专门服务。
    四、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推动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6年来,在高等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本届理事会坚持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宏观性、战略性研究,推动教育理念创新、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一些经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学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本届理事会的工作即将结束,总结过去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是要更加紧密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开展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要更加重视研究和把握高等教育规律,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把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注重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向、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微观举措的研究;要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理念、转化为方案举措、方法手段,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
    二是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上世纪末,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系统研究:2008年学会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课题研究;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要实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时代使命,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教育思想体系”。目前,“思想体系”的研究具备了一定基础,希望下届理事会继续推进。
    三是要扩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新的起点上做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国际视野来观察和思考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有借鉴、有改造、有创新,才能最终形成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要坚持“国际视野中国道路’’的研究理念,完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模式。
    四是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新一届学会领导机构成立以后,学会工作面I衙着新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完善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增强专业能力,拓展服务方向,提高战线影响力。要增强学会发展实力,以服务赢得学会的兴旺发达,努力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打造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国内一流并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