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管理对策
陈文贵  刚永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选修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在选修课质量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选修课制度的对策和思考,同时引发了合理收费、科学认定学分等需要继续探索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选修课问题质量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陈文贵(1979- ),男,四川筠连人,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天津300171)刚永(1965- ),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选修课建设与质量管理。(天津300387)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 2011 年7月下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的当然使命。很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体制机制上进行试验探索。这种探索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向学分制过渡和持续改进,在培养机制上则是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或人才培养方案),灵活修读方式,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因此,伴随众多高校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必然要采用与之配套的选课制度。倘若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选修课,无论是完全学分制还是学年学分制都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
    作为高等院校,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充分施展禀赋和潜能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运行良好的选修课制度正是创造这种“氛围”和“环境”的得力举措。实践证明,选修课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它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1)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2)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个性特长;(3)利于夯实学分制基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但是,高校的选修课制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部分学生选课完全是为了凑学分、课堂出勤率差别极大、教学内容载体匮乏等。问题的产生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还有管理人员的原因。发现了问题,就需要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以使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扬长避短,发挥更好的效用。
    二、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开设的选修课课程数量偏少。选修课数量少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在我国的学分制培养方案中,选修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如北京大学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占70%左右,其中任选仅占10%,上海财经大学教学计划中任选课也只占9.1%,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360 学分中,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学分达300,占总学分的83.3%。其二,教师不愿开设选修课,致使很难开设出足够优质的课程。原因有:第一,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多样,知识结构差异大,选修课备课的难度大;第二,学生对待选修课不如必修课那么认真,课堂气氛、出勤率不理想,教师积极性受挫;第三,不少选修课安排在晚间或周末上课,与教师通常的工作时间有冲突;第四,教师所在院系因小集体利益而未必支持教师去开设选修课;第五,人事改革与教学改革不同步,教师忙于应付工作量,开设选修课的动力不足。
    2.选修课课程结构不够完善和合理。很多高校开设选修课没有计划性,有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就批准,造成因人设课、秩序混乱,各课程之间不能合理进行整合和互补:课程名称千奇百怪,课程内容上却相差无几;课程类别比例不协调,某些类别课程过多,学生不喜欢却又无奈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却又因各种原因无法选中。这一来就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培养。另外,眼下流行所谓的素质教育风造成一个误区,以为多开设些“欣赏课”“艺术课”“人文课”就可以想当然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了;或是机械地搞“文科+理科”“理工+人文”“专业+艺术”等组合就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了。实际上,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选修课的设置应满足学生的最大合理需求。
    3.选修课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上不尽如人意。首先,由于因人设课、一课一师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比较,没有竞争,学校对选修课教学质量很少考核,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竞争激励机制。其次,长期以来,教师自身太“专”,面对跨系跨专业的学生把握不好“讲什么”和“如何讲”,导致不少选修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再次,一些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肤浅,重视不够,投入精力非常有限,故步自封,敷衍了事,没有意识或不愿改进教学。
    4.选修课程内容载体匮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内容宜倾向于概述化、综合化,表述通俗化,专业术语和深度要适度,分析上定性较多,而且有必要的话应适当阐述前序课程的相关知识。就教材而言,采用专业教材偏深偏难,采用科普教材又偏易,因而很多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还有就是有些选修课连相近的教材也难寻到,教师嫌麻烦不编写教材、讲义或指导书,完全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书本教材外,适用的电子教材就更少了,偶尔有与课程相关的模型、图片、影像,也仅是给人一种点缀的感觉。有些实验或制作性质的选修课因材料费、设备、仪器、辅助人员等问题而缩减甚至取消诸多实验操作环节。
    5.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要。由于学分制在我国实行较晚,教师从以往的必修课教学模式中裂变或构建出新的且在不断变化的选修课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过程。选修课的范围从本专业到本院系所有专业,再到全校各专业,有朝自由选修发展的趋势,所以选修课的学生构成多元化,特征各异,流动性大。教师必须要能迅速了解学生,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列出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案,改变“照本宣科式”“粉笔+黑板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引导全体,照顾最大多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合,恰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程吸引力和师生互动性。
    6.选修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所以选修课中出现的问题,无疑也与选修课的管理工作不无干系。如果缺乏系统规划和设计,容易造成学校与院系在选修课管理中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常常出现教学事故,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在信息时代,“纸笔式人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复杂庞大的选修课任务和数据管理需要,必须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为师生提供简单便捷的服务,才能为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实践
    加强高校选修课的管理,提高其质量是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选修课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出有效对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选修课制度。
    1.认真调查研究,合理规划和设置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每所高校因性质、类别、层次、规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特征都不尽相同,因而开设选修课的计划也应是各不相同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调查、了解本校大学生的选修课需求和已有知识技能准备状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综合研究、分析,对选修课工作作出整体规划,以便改进和提高选修课的质量水平。如某综合性师范大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访谈、专家咨询等多种途径搜集本校学生的选课需求,经系统整合分析,决定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40%左右,并且取消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的界限,开设文、理、工、法、管、艺、体等学科门类,涉猎政治、经济、文学、教育、法律、艺术、体育、管理、科学技术等领域,分层次满足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其他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综合性与教师教育特色齐头并进,经实践,深受学生欢迎。
    2.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扩大学生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机会。高校经过十余年的扩招,各种教育资源都相对紧张,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已成为众多高校缓解资源紧张压力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是学校最具潜力和最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选修课课源才充足,扩增学生选课机会才有可能。其次,优秀的课程颇受学生喜爱,而一些不受欢迎的课程则应让渡出资源,以便开设更多深受欢迎的课程班次,更多学生才能选中喜欢的课程。再次,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要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住所远近等因素,既方便学生选上合适的课程,又能够提高教室的利用率。当前,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比邻的高校联合开设校际互选课,同样扩大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和机会,并实现了学校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解决方案。
    3.推行课程准入制度,加强选修课课源建设。课程数量多了,学生的选择余地大,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就容易被淘汰。但是,是不是淘汰率越大就越好呢?当然不是,那样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选修课开课的整体质量。因此,扩大选修课课源是在有质量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要强化本校教师开设选修课的质量意识,对外聘教师也要严格把关。针对目前因人设课等状况,笔者以为推行选修课程准入制度比较可行。教学管理部门接收到开课申请后,应依照课程准入的条件进行审查,对开课教师(或课程组人员)的职称、研究方向、开课基础与教学经验、课程大纲、教学用书或器材、学时、学分等都要逐一审核,符合开课资格的颁发“选修课课程资格证”,规定一定期限,逾期重新核定并可根据学校选修课课源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注意,课程准入制度不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唯一措施,而仅是开设选修课的资格认定,是选修课质量在源头上的保障,至于该课程是否高质量,要看最终的实际效果。
    4.加强选修课教学资料建设,为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载体。根据对天津部分高校的调查,选修课中有近40%~70%不等的课程没有任何教学资料,而有教材或讲义的仅占15%左右。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学生不愿支付选修课资料费用也抑制了选修课教学资料的开发。要解决这些矛盾,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编写适合的选修课教材或参考书;另一方面,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可与选修课资料建设结合起来,多购进一些适合选修课需要的书籍;再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将选修课程资料上网,方便学生阅读和下载。这样又与网络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了,朝多媒体课程方向发展,一举多得。
    5.指导学生正确选课,积极引导并尊重学生意愿和自主性,避免盲目选修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习主体的作用不容忽视。选修课制度虽然将学习自主权授予学生,但限于学生的成熟度和视野局限性,校方不可放弃对学生的指导。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学习基础、生活作息时间等一系列因素,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分析有机结合,使得学生选择真正喜欢并符合其知识能力发展需求的课程,从而杜绝避难趋易、盲目随从等不正常现象。其实,实行学分制必须与导师制相结合,学校采取两阶段导师制方案,低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选课指导被列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高年级重点是研究指导,但低年级的选课指导能够继续发挥后效作用,少数有选课指导需求的学生还可继续获得导师指导。
    6.鼓励教师开展选修课教改研究与实践。我国实行学分制毕竟起步较晚,对选修课的探索与研究亟须加强。如前所述,选修课的学习主体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年级,临时组成非自然班级,彼此间较为陌生,没有正式的班委组织,每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期望值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思考和总结,分析临时班级学生特点,开展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比如,教师能否组建临时班委会,加强师生的信息沟通,既利于促进教学,又便于管理。又如,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外作业、考核方式等与必修课有哪些异同点,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确保高质量。可喜的是,眼下已有一些高校进行选修课课程建设。比如,(1)解决选修课考勤这个头痛问题,一些教师采取课堂随机提问并作为平时成绩,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乐于出勤听课。而如果单纯点名的话,既费时间而学生也容易“虚报”。(2)重视平时测验或小论文考核,分解期末考核任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们的期末考试压力,又使他们“学在平时,注重实效”。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结合,口述与笔答结合,表演展示与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结合。
    7.加强对选修课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优胜劣汰机制。课程准入制度是选修课起始环节上质量保障的首要措施,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要提高选修课的整体质量水平,必须借鉴TQM的先进理念,对选修课教学初期、中期、期末进行监控和检查,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适时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安排教学督导专家随机听课,组织开展选修课学生评教工作,对选修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奖励优秀课程,对学生不满意的课程进行黄牌警告直至取消开课资格。
    8.改进管理,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努力提高选修课管理水平。教学思想和行为都与管理息息相关,多数高校对选修课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学校主要负责宏观调控,提出选修课质量建设目标,制定选修课管理办法,发布选修课学生需求信息;院(系)主要负责微观管理,包括动员教师申请开课,制定本院(系)选修课程发展规划和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向教师转发校级信息。学校与院(系)两级必须协调良好,及时沟通,才能获得满意的管理效益。选修课数据繁多,包括学年学期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课程信息、课表信息、成绩等等,因此,要确保管理的科学性、便捷性、准确性,必须采纳网络化管理手段,与教学计划衔接,实现网上课程申报审批、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质量评估等功能,从而减少人工操作,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选修课在高校人才培养系统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选修课的质量建设也必将日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改进和完善选修课制度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收费问题——如何收取选修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利于开发高质量选修课资源而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课程难度与学分、学时认定问题——怎样通过科学认定选修课的学分来衡量其含金量,从而排除学生选课考虑的所谓利益障碍?这些都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选修课质量提高并发挥其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明.完善我国高校学分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1(4).
    [2]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
    究,2002(5).
    [3]李明蔚.高校选修课的现状透视及应对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0(28).
 
网站简介——联系我们——网站导航——官方微博——旧版回顾 ——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