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就业的坐标定在哪儿
    不久前,在清华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该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称,10年前,该校毕业生留京就业率超过70%,而2012届毕业生京外就业率已接近50%。
    的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就业的坐标定在远方。我的一位研究生去年毕业后返回了新疆。说实话,我起初并不大赞成她的选择。她各方面条件不错,在北京找个工作并非难事。但她权衡再三,还是踏上了返乡之路。现在评价她的选择正确与否为时过早。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她在一所大学里做研究生管理工作得心应手,不用为高房价发愁;而留在北京工作的同学,不是上班挤地铁,就是为住房发愁……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逃避不了的问题。当然要从多方面考量,不能简单而论。遥想上世纪80年代,我们大学毕业时一纸派遣函就定了终身。如今就业的难度虽大,但毕竟有了自己选择的余地。即便选择得不尽人意,还是有挽回的、弥补的、改变的余地的。依我所见,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先做着,骑着驴找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找工作这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究竟把就业的坐标定在哪儿?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工作的地点、工作的性质、工作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最终的确定是这几种因素通盘考虑、权衡的结果,而不能只求一点、不及其余。
    过分地强调工作的地点,和过去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有直接的关系。然而,时至今日,各地的差距不断缩小,陆海空交通日益发达,网络使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地球村。在这种变化下,如果还继续坚持非大城市不留,可能会和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不敢说,小地方就一定缺人才,欠发达的地区一定就有发展的空间,但在大都市竞争压力大是肯定的,要想成功付出的代价也小不了。看了无数期电视求职节目,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期望薪金都是三四千元甚至更少。在北京,这点钱混个温饱还行,但要买房就困难了。
    据我所知,许多北京高校除了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之外,本科生留校基本上没可能。如果想搞教学、做科研,不是博士恐怕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留在城里、留在高校就一定有所作为?那真的不一定。前几年,我精心挑选留下了一位“80后”男生。前年,他去应聘北京市远郊县副镇长,走出了当年梦寐以求的象牙塔。虽然上班远了,周末还常常不能休息,但却干得如鱼得水,很快他就被调到县里工作。比起困在高校中,空间大了许多。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工作、就业城市是否适合自己,就像鞋子是否适合脚一样。别贪图虚名,别被他人的议论所左右。一位毕业后选择了贵州某县工作的研究生回校看我。他说,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县里给了他房子、安家费。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好归宿呢?
    就业的坐标到底定在哪儿?如果非得说出个答案,我认为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说,为了干出一番事业来,毕业生就要全面考虑一下,哪个地方更需要自己。如果希望享受更多的亲情,那离父母近一点的地方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话题再回到清华学生的就业来。“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一直是清华就业导向。不少清华大学生毅然离京,甚至去大西北创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对许多清华学生来说,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
    不管我们把坐标定在哪儿,都应该是我们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既不能坚守大城市不动摇,也不能随便去了远方了事。一旦决定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网站简介——联系我们——网站导航——官方微博——旧版回顾 ——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