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冯刚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12.18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成就,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规律的新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在传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不仅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且本身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16号文件)下发以来,各地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及实践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南。
    进一步明确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与方向,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究竟走什么路、跟谁走的问题。 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与方向,高等院校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忽视和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必将犯历史性的错误。 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强调:“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 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 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 越加刻苦”。 江泽民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深刻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
    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因此,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与规格。 毛泽东提出了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江泽民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要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从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人的发展所创造的条件及其提出的新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创造性回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丰富。 胡锦涛同志殷切希望当代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这一创造性的论述,深刻阐明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目标与具体要求,揭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对“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实现既定的目标。 毛泽东曾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武装干部和教育人民,强调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思想建设的中心环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高度重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结合起来,要用事实说话,要按照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给以区别对待。 江泽民同志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中发16号文件颁发以来,我们党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入回答,强调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全过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氛围,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知识、能力的培育与价值观的培育紧密结合、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紧密结合、 即时应对和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这些创造性的论述, 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方法论。
    二、在改进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经验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为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央颁发16号文件,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得以凸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中发16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 为此,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关键,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是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支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设置不断调整, 学科地位不断提升。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的 《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2008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确定了新的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不断提高,经中央审定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教材出版发行;教师队伍培训不断加强,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以凸显。
    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处理人民内部思想政治问题的方法和艺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逐步向前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进程迅速加快,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出版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带动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投身理论和实务研究,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学理支撑。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关注并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些长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作者投身理论和实务研究,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学理支撑。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关注并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些长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的的同志, 也开始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两部分力量逐渐汇集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根本的理论工作队伍。 理论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推动了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一方面形成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大量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的方法论研究不断涌现,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等。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精细化和科学化, 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更加注重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中发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例。 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认真做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大力加强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同时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进行了系统规定。 辅导员队伍“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双线管理”的格局逐渐清晰,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和稳定性大大提高。 同时,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建设为主导,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辅导员培养培训,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更加注重全员育人,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初步形成。 中发16号文件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在这一要求指导下,中央、地方、学校之间的配合更加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动更加紧密。 一方面是中央组织领导、地方积极参与、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成长,越来越多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走进高校参加大学生活动,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与大学生谈话谈心,着力解决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是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 各高校加强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家长通报情况,使家长增进对学校及学生思想情况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工作。 加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性、亲和性的优势,关注子女的思想动态。 学校与社会合作,共同解决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就业市场、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等实际问题。 社会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坚持弘扬主旋律,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社会各方力量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总体部署,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初步形成。
    三、在创新中深化,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还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不仅既有的工作范畴呈现出新内容和新特征,新的具有规律性、前沿性的问题也不断涌入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必须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宽,想得更远,做得更实,在新的起点、新的平台、新的方位上做整体思考和全局谋划。
    着眼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构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坚持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是我们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旗帜问题、方向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是各种思想文化集散之地,也是新观念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新的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社会各种变化在高校的传导越来越迅速。 面对这些挑战和考验,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的理论创新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学习和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掌握话语权、占领制高点、唱响主旋律,增强对广大学生言行的影响和引导,凝聚广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广大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科学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观念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其次还要着力研究把握青年学生的理论需求,敢于面对和回答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并以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为切入点,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力求让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普及与学生的思想脉搏共振,让理论走进青年学生的心田,在青年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在行动中“发芽”,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认知走向认同, 在共鸣中产生共识,进而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转化为众志成城、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
    着眼文化创新,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一个政党只有把自己的政治纲领由政治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 其执政地位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拥护,一种社会制度只有从文化层面得到普遍的价值认同, 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客观的工作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无论从使命和目标、内容和形式、还是从方法和路径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提高专业素养和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文化,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文化, 是追求全面发展和彰显本色个性的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形成一个既有核心、有主导,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在当前风云变幻、纷繁芜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深入推进文化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一是要着眼于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坚持科学精神,就能对“是与非”、“真与假”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才能实事求是,追求和坚持真理,尊重实践和敢于创新;坚持人文精神,就能对“善与恶”、“美与丑”作出正确的分析,就能抑恶扬善,拒丑求美,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要着眼于广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素质提升很好地结合起来,维护好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权益,突出学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是要坚持文化的全方位创新发展,既要重视“大楼、大树”的拔地而起,也要重视“大师、大家”的脱颖而出,还要重视“大气、大爱”的培养培育,从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用文化优化育人过程,用文化熏陶学生品格,用文化辐射社会文明。
    着眼方法创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思想素质养成规律、智商智力发展规律以及行为活动规律和环境适应规律等方面。 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又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反复教育与强化教育。 反复和强化不是指简单地重复某一原理或结论,而是从各个层面和各个侧面来阐述某个基本原理,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感受生动性、鲜明性、独特性和新颖性中理解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往往要致力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某一形式的内在本质联系。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所以,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立足于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主客体和教育环境所处的时代,坚持用科学客观的视角、正确的方法去研究和实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二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方法,科学要求,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对广大学生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三是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方法,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理顺学生情绪、化解校园矛盾、帮助学生解疑释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走进学生的心灵,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以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交流打动人、感染人,赢得广大学生的拥护和支持。四是要善于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数理方法,谋划思路、拟定制度、评价激励都尽可能要在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网站简介——联系我们——网站导航——官方微博——旧版回顾 ——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Copyright@201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