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 正文
地方高水平大学重在服务地方——访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维东 时间:2017-1-5

【校园实践】

    云南大学在建设发展进程中取得过很多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时期,这所地方高水平大学该如何发展?近日,该校党委书记杨林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云南大学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服务云南、着力创建一流大学的情况。

正视差距

    2014年12月底,杨林教授调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到校工作后,他同学校干部、教师、员工共200多人进行了座谈,收集到442条关于云南大学发展的意见建议。在调研过程中,大家感到云大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还不适应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要求;二是学科布局和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三是管理效能有待提高、行政执行力亟待加强;四是国际化的程度和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与云南大学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五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集聚效应不够突出。

    云南大学要发展,就要正视自身差距,闯出一条符合云南大学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面对现实,树立忧患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更要破除“服务地方、应用研究是低水平”的思想,树立服务云南的意识。

    “基于目前的形势,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我们确定了对云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思考: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云南考察时期提出的‘四个全面’来引领我们各项工作,以建设全国一流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杨林说,云大的总体发展要站位高远、目标科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向全国一流大学迈进;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走合作办学之路,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学校要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提高本科生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云南大学所有的干部职工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凝心聚力、团结干事。

融入地方

    “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它生长生根的土壤和环境,都是其所在区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水平大学一定是最能适应这个区域社会环境的大学,一定是对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能够主动融入地方建设,为区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学。我们把为社会服务叫作‘立地’,把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叫作‘顶天’,我认为能够真正‘顶天立地’的大学就是高水平大学,先追求‘立地’再追求‘顶天’是所有地方大学的本分。云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杨林说。

    为此,云大推出了两大行动计划:一个是服务云南行动计划,一个是“树木树人”计划,并已初见成效。

    “我们有明显的优势学科,比如生态学、民族学、国际关系等,这些优势应该积极为云南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这三个定位去服务。在整个国家布局里面、在云南省的规划里面,我们的专家、学者和技术要能支撑国家对云南的三个定位要求,这是每一个云大人应该有的担当和使命。”

真抓实干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捷报频传,云大启迪众创空间引入近200个创新团队及企业入驻,达卡孔子学院建成,海外留学生大幅增加,新增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新栽1.3万棵大树及36万棵灌木,新增了5万多平方米的绿化面积……

    短短一年多来,云南大学按照开放合作、集成创新的理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学校进入了国家“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工程建设院校,获得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杨林说,要实现高水平大学这个战略目标,单靠书记、校长和几个校领导肯定不行,而是要充分地依靠全体云大人,利用云南省特殊的地缘优势和云南大学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办学地位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非均衡发展战略,如通过选择重点学科,培养重点平台,获取重大项目,形成重点突破,再如优先考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培育和倾斜。

    目前,云大正在积极培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合作,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在重大项目上,要力争获得“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力争成为全国首批30个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在国家新型智库建设中有所作为;在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和获奖上,要取得新的突破;在重大的计划上,要使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尽快取得实效。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