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 正文
教育部:生源地贷款成为国家助学贷款主要途径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9-9

     日前从教育部获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途径。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增审批贷款金额120.67亿元。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起,国家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许多地区实现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由校园地向生源地的重心转移。 

  我国1999年在北京等8个城市进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试点,贷款为担保贷款。2000年国家将担保贷款改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高校。国家于2004年建立了风险补偿机制,按发放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对经办银行给予补偿。并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使高校在校生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达到了12.88%。 

  据了解,贷款学生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支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人全额支付。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