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 正文
南京农业大学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3-21

校地联合培养“村官大学生”

南京农业大学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大)的课堂上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蓝莓大户”“养猪能手”“渔业专家”……他们大多数是来自连云港市各个乡镇的创业带头人,当地的村官或预备干部。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和劳动致富的经验,可是如何做好基层管理工作,怎样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仍缺乏理论的支撑。在连云港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他们走进课堂,被农大教授亲切称为“村官大学生”。

  “村官大学生”是时代需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村干部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2013年,经江苏省连云港市委组织部推荐,由南农大自主考核合格并经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批准,近百名来自连云港市各个乡镇的村干部正式被南农大农村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专业录取。他们绝大多数为村党支部书记,大多具有丰富的创业经历或工作经验。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举办南京农业大学连云港市村干部学历提升班也是南农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次重要实践。该班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地方人才,切实发挥广大农村干部在推动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

  “落地”办学新形式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国家重点高校。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诚朴勤仁”的办学精神,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多年来,南农大与连云港市长期合作,成功开展了“百名教授兴百村”、“科技大篷车”等校地合作,“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成为农业大学参与农业推广的一种成功模式。此外,学校经常选派年轻干部前往连云港市挂职锻炼,双方在干部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尝试。

  南农大继续教育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学历继续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干部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学院具有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人群办学的丰富经验和成功范例,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认定为“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

  南农大继续教育学院李友生院长告诉记者,学校组织了一批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授专家,鼓励学员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直接带到课堂上,对学校而言,这是一种“落地”办学的体现,要求学校针对村官特点办学,真正促进他们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能够进入南农成为大学生,我感到很自豪”来自香河村的周玉华说,“课上,老师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讲解对我很有帮助和启发,这正是我想要了解的。”他还告诉记者,课余时间同学们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流听课的感受,并探讨各自的“治村经”、“致富经”,大家收获颇丰。

  周玉华表示,自己会倍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创新教学彰显人性化特色

  和普通在校大学生不一样,村官大学生还担任着繁重的生产和管理任务。针对这个特点,学校预先做了大量的调研,对学员的上课时间、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做了精心安排。

  李友生介绍说:“教学设置优先考虑学员的实际需要,我们的课程设置就要根据农时特点,尽量避开农忙时节。此次课程加入远程教学的模式,由于年龄问题,一些村干部没有用过电脑,我们的教师就要手把手地去教,甚至需要指导他们去切换每一个画面……”

  针对这群特殊的学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学校煞费苦心,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根据教育部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要根据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管理村级事务、推进村民自治的需要,安排农村实用科技、法律、经济、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学校采取了课堂教学与远程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等模式,在安排好必要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校还从村干部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一些专题讲座、研讨式教学活动等,同时把发达地区典型成功案例介绍、传授给村干部。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还采取了分专题的形式,常常将一门课程分解成几个专题,分别由几位专家教授授课,学员往往上一门课就能接触到数个掌握领域内领先科技的专家,甚至能收获到普通课程数倍的信息量,针对性强,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后期,我们还将结合实际,开设一些现场教学课程,利用现有的有利资源,进一步拓展学员的视野,”谈起这批学员的教学,南农大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陈辉峰满怀信心,“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学员学历的提升,更注重的是全面覆盖,提高学员的自信心,提升学员的综合实力。”

  南农大党委书记左惟认为,高校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南农大目前正在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希望将“村官大学生”这一培养模式推广,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培养更多综合素质扎实、适应当地建设发展需要的村干部。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