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 正文
模式变了 能力强了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作者:李林霞 时间:2014-4-20

“样样通,样样空……”有人如此描述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但山西农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转变教学模式,近年来却受到多方肯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而空,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高校,文科专业毕业后到底能做什么?“云山雾罩,什么都能干,不专。”这可能是许多家长、学生的感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能是其中“更没用”的专业。许多用人单位称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样样通,样样空……”“博而不专”“大杂烩”等。


“注重知识系统传授,讲求课堂教学规范,这是传统教学的优势。但这却很难满足创新时代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差。”何云峰是山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老师,他一针见血切中当下高校文科教学症结所在,并分析说,文科课堂多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而没有充分考虑本科层次人才直面就业的这一严酷现实,也未能形成“需求导向”的课程设置机制;仍走“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老路,固守于教材知识,习惯于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老师“一纸试卷定乾坤”,学生看似通过了毕业了,但却难过社会这个大考场。


有学生形容高校文科教学:“沉闷的课堂,简单的试卷,快快地结束,远远地逃离。”


身处其中,老师们感觉很尴尬,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作为行业院校的非主流弱势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出路何在?自2005年至今8年多,何云峰教授牵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持续进行摸索,创造性地实践了“能力本位”育人新模式,给时下饱受诟病的高校文科教学赢得了颇多赞誉。


“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着眼于弥补“知识本位”理念下,“重视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忽视能力素质”的缺陷,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为基础,增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在一个个项目课题中,印下文科学生成才足迹


实践是“能力本位”育人模式最大的特点。“做中学、做中研、做中乐成长”,是该专业老师在教学育人中始终坚持的做法,为此,他们创新性地进行了“理论+实践”双导师协同教学法、“阅读+辩论+书评+影评”四位一体的协同教学法 “全程案例教学法”“大班课—现场即时互动,博客异步讨论教学法”“项目策划方案教考一体化”等多样化的实践探索。


《教育科研方法》是何云峰主讲的课程之一,“中学生陪读现象”社会调查便是这门课上的一个内容。2013年秋季是新一届同学的研究性课题训练季,公管1201班“研学共同体”的4位成员在老师指导下决定做“中学生陪读现象”的社会调查,刘战是成员之一。


课题确定之后,刘战和其他3位同学便着手从头开始做准备——查阅文献,了解前沿,研究设计与问卷研制,收发问卷与统计分析,撰写报告等环节都由他们独立完成。“为搞好调查,同学们冒着严寒,骑着自行车,一个一个中学找,值班人员不让进校园,同学们只好蹲守校门口,等中午放学时向学生或家长发放问卷,下午再等着收问卷,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天,终于发出去了。”刘战感言。


500多份问卷,后期工作量大,光统计就花了几个星期。为写好报告,同学们聚在一起,细心斟酌每个数据,精读每篇文献,仔细校对每个文字,乃至排版格式等,历时一个学期完成了1万多字的报告。


据介绍,在农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个学期都有诸如生涯规划实践、小论文、案例分析、规划方案、调研报告、辩论、演讲、书(影)评、社团创办等各种小项目,课堂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从书本走向实践,“课内知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联动,教学中处处凸显着“交互性、情境性、动态生成性”的创生特质,人才培养收效明显。


“通过课题研究,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和融会贯通等。”1201班苏肖梦说。已毕业上研的刘信阳回忆:“许多同学在考研面试时因为有项目,能发文章,还获过创新奖,备受录取院校青睐。”


在“共同体”成员协同下,交互共享成就自我


“共同体”组织形式是农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在该专业,有学生“学习共同体”,也有教师“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沙龙为载体,营造了交互共享的良好氛围,帮助老师们突破了个体化发展的困境与桎梏。“每次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沙龙,抛出自己的困惑与问题,老师们共享新想法、新点子,每次都有所斩获。”年轻讲师张丽说,自己已在“学术共同体”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篇好文章。目前该专业教师群体已主持20多个省级项目,30多人次获奖,2013年何云峰也晋升为该校目前人文社科类最年轻的教授。


“学习共同体”有多种形式。“研学共同体”是主要组织形式,学生的各种项目课题都在该共同体里完成。“社团共同体”为学生们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帮助,涌现出很多优秀学生,如时任校学生会主席陈占强,曾于2009年参加国家大学生骨干培训并随国是访问团赴韩访问;时任校心理协会会长钱颖,曾担任2012年全国第七届社团联合会年会会务部长等。“宿舍共同体”互帮互学,今年将毕业的公管专业女生551宿舍中,6位同学5位顺利考研。


“何老师采用‘沙龙式’指导,每隔一段时间集体见面,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或对发言同学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三四次见面后,毕业论文便有了眉目。记得毕业论文沙龙每次总会耗掉2至4个小时,真的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较量。”已毕业上研的孙志莉回忆说。


近年来,农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团队教学改革系列获得省教研、科研奖项13次,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高教研究》等国家核心刊(报)发表论文20多篇,成果得到31所985、211高校学者引用借鉴58次,硕博论文引用35次;经万方知识脉络分析 (2007-2013年),本成果8篇(次)论文列为同类研究10篇经典文献之一或10篇研究前沿文献之一。同时,该专业学生也取得优异成绩:共主持国家、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9项(次),发表论文38篇,88人(次)获创新创业奖22项;15名考取悉尼大学及985、211高校硕士;蔡丽蓉、侯景瑞、郑欣等同学已从基层村官成长为市、县、镇优秀干部,朱金杰成功创办教育培训公司,宁珑现供职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美国办事处……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