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 正文
扬州大学:心系农民农业 情牵农村发展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7-8

 7月1日,扬州大学科技园开园。在现场,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消息:经过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成果鉴定,扬大农学院的一项技术“水稻机插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在水稻机插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融合、推广机制方面创新性强,整体达国内外领先水平。目前,这项成果仅在江苏累计推广4720万亩次,增产196.1万吨,节本增收68.5亿元,平均每亩增收145元。

  可以说,作为一所长期心系农民农业、情牵农村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年来,扬大充分发挥传统品牌农科的优势、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高地等便利条件,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写就了一篇“支农”的大文章。

  打响传统品牌:致力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江苏夏粮又实现新增,全省小麦更是喜获“十一连丰”。其中,由扬大农学院提供技术指导的江苏省新洋农场以亩产695.8公斤的成绩再次刷新了江苏省小麦高产纪录。新洋农场负责生产的副场长高兴地说:“今年农场的收成比往年高了一大截!感谢扬大的专家们!”

  农科是扬大的优势学科。心系农村,关注农民,积极投身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一直是扬大保持的优良传统。“科研要立足现实,从农业发展大局着眼,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扬大农科研究人员的共识。

  由兽医学院刘秀梵院士研制的禽流感H9亚型灭活疫苗,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和批准正式生产的禽流感疫苗,几年来,为农民减少经济损失近200亿元。扬州大学还培育了全国闻名的瘦肉型猪、扬州鹅、京海黄鸡等畜禽新品种。近几年,仅扬州鹅就在全国累计推广1.3亿只,增加就业岗位3.5万个,产生经济效益8亿元左右,目前在扬州地区已形成了一个从繁育、孵化,到养殖,再到肉类深加工和羽绒加工的富民“绿色产业”。

  条纹叶枯病被称作水稻“癌症”。近年来,扬大组织专家进行联合攻关,不仅成功开发了生态防控病情的方法,还将分子生物学新成果应用于育种实践,先后选育出海丰1号、武陵粳1号和武陵粳8号等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先后被江苏省、农业部列为水稻主推核心技术,至今已在全国28个省、市示范推广。仅在江苏,就已带动亩产达600公斤以上的县由2007年的13个增至2011年的23个。2011年,该项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年10月,以最高产田块亩产992.6公斤,攻关田平均亩产961.2公斤的产量再次刷新全国纪录。

  从上世纪80年代创新少免耕、麦套稻的高产技术,到90年代的抛秧技术,再到机械化插秧技术,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扬大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先后被表彰为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挂县强农富民先进单位”。学校被科技部表彰为 “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先进集体,成为江苏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凸显综合优势: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每年夏收后,往往会出现焚烧麦秸秆的现象,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今年好了,我们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没人再烧了。”姜堰市农机公司经理夏晓明告诉记者,“我们从去年开始经销扬大的新机器,不仅减少了污染,还能变废为宝。” 这个新机器就是扬大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研发的“秸秆切碎条耕条播深施肥复合作业机”,不仅能实现麦秸秆全量还田、解决麦秸秆焚烧难题,还可以节省耕作成本,提高水稻产量,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该机已在江苏、安徽、吉林、黑龙江等6个省份得到应用。

  多年来,扬州大学注重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田规划、农业水利、农业机械、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江苏沿海有68万公顷的滩涂土地。如何开发这片处女地,让盐碱地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是几代沿海人的梦想。扬大环境工程学院的滩涂开发团队研发的滩涂土壤综合改良技术,以蚯蚓作为生物反应器消解有机固废,有效破解了滩涂土壤熟化与环境污染问题,改变了以往投资大、收效微的低层次开发。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开始推广应用,如东市建起了3.2万亩滩涂高效生态园。

  受江阴市水利局委托,扬大水利与能动学院程吉林教授带领的课题组,编制了江苏省首个县域水利现代化方案《江阴市水利现代化方案》,内容包括防洪除涝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环境水生态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江阴的水利现代化建设,对推进江苏乃至全国县域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近年来,扬大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瞄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通过学科交叉与集成组成科研攻关团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协同攻关、重点攻关,积极介入农村经济发展主战场。

  如何及时获取大面积农作物生长信息,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的一个难题。为此,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家联合物理、信息工程等学院的相关学科,成功研制出一项卫星遥感技术,遥感“监管”农作物的生长,进行作物籽粒产量的精确估算。该研究项目获农业部颁发中华农业科技奖,并已成功运用该技术多次对江苏省及各个县市区的农作物进行长势、产量分析,为农业部门等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苗情诊断信息。此外,扬州大学还发挥化学学科、材料学科的优势,开展环境污染检测和环境修复研究,研制出了克百威、甲萘威等农药检测试剂盒及试纸,用于蔬菜样本的检测,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2010年,扬大建立了苏中、苏北地区唯一一个“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以来,建立校外科技推广基地200多个,推广科技成果600多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扬州鹅、京海黄鸡、羊胎素、生物疫苗、农作物新品种、农机装备技等一大批农业类科技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才智力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

  6月19日上午,扬大为苏州张家港市合作定向培养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首届39名本科生顺利毕业,这是该校为解决发达地区农村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创新校地联合培养模式结出的一大硕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扬大始终面向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文化支持。

  近年来,扬大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为农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仅近三年,学校累计培训农业、水利等基层专业人才近8000人次。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江苏张家港、常熟等地签订合作定向培养协议,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为地方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好评。

  扬大校友、“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渠立强毕业后扎根苏北农村26年,因癌症摘除了两肾仍整日奔走在田间,被当地农民誉为“心中的保护神”。类似渠立强这样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的杰出校友,在扬大还有很多:帕米尔高原“白衣圣人”吴登云、坚守麻风村十余载的董淑猛、全国十佳杰出青年农民程立力、80后大学生村官创业代表王坤……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扬大农科专业的毕业生每年有近70%的毕业生选择去农村,近50%的医科毕业生赴县级及以下医院工作,超过30%的师范专业毕业生站上了农村中小学的讲台上。

  出创新机制、出农科人才、出科研成果,扬大在服务“三农”上,探索出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示范推广”开放合作多赢的发展新模式。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