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 正文
丁肇中与山东大学就暗物质探索达成长期合作共识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0-13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12日在济南与山东大学就人类暗物质探索达成长期合作共识。丁肇中将携手山东大学利用永久安放在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AMS)就人类暗物质探索进行深入探测研究。

  谈及对暗物质的探索,“110年多年以前,最尖端的科学是X光和电子的发现,当时只是纯粹科学,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用在医学、工业上。40年代的时候最尖端的是空间物理,现在用在定时和导航上。很难说研究暗物质会有什么用,但就个人来说,我做这项工作是因为好奇,好奇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丁肇中说。

  山东大学于2004年3月参加AMS项目,由程林教授任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历时7年完成了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的粒子探测装置阿尔法磁谱仪的热系统,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程问题。

  “山东大学是公认的为项目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大学之一。”这个有600多个科学家的团队在在丁肇中看来,他们的特点就是专心,而专心可以克服很多困难。

  当被问及中国大学教育应该怎样改善提高,才能培育出更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时,丁肇中则回答,“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丁肇中认为,中国过去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希望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拿诺贝尔奖的人应该和人口成正比。

  丁肇中是知名华裔科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2011年5月16日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AMS以探测外层空间反物质、暗物质,以及宇宙射线的起源为目的,由1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历时16年完成。

  目前,AMS项目已于2013年4月和2014年9月分别公布两个实验结果,为人类暗物质可能存在找到间接证据。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