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三海一核”领域创新人才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25

为了海洋强国梦——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三海一核”领域创新人才纪实 

  2012年6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作为“蛟龙号”的主驾驶员,也是中国最年轻的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届毕业生叶聪是母校的骄傲,更是该校在“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中培养的7万名创新人才中的一个。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哈军工”,名号可谓响当当。目前,中国船舶工业系统150余家单位中,1/3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出自哈工程,6%的国防工业系统总指挥、总工程师来自该校。“哈工程的人才培养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成为船海强国的进程,这既是骄傲,更是责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是有底气的。自2006年起,哈工程始终高举“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育人战略大旗,着力培养“三海一核”领域的工程师、技术和管理领军人物、科学家,为实现海洋强国之梦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掀起一场教学改革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以为土木工程专业将来就是做房地产。学了一年才发现这个专业根本不适合我。”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09级本科生郭静自称是个“幸运儿”,赶上了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推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新方案,成绩前50%的学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郭静顺利地从土木工程专业转入通信工程专业,消除了她报错志愿入错行的担忧。兴趣决定成绩,不到一学期,郭静成绩排名全班第一、全院前十。据介绍,哈工程每年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占15%。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远不止转专业,而是触动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深层变革。以“厚理宽工,夯实基础”为目的,新方案在前三学期按理工、经管、人文、外语四大类打通基础课平台,实行大类培养,从第四学期起进入专业教育阶段。“总学分下降、给学生减负”是打通基础课平台的目标,“基础课不减学时,专业课减学时不减知识点”是不容置疑的原则。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让教学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学校开展大讨论,征求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和学生的意见,对新方案一次又一次“细加工”,使其变得更加完善。

  “电路基础”和“电工基础”原来是两门专业基础课,新方案将这两门课整合为64学时的“电工基础”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理工类105个班级开设。经过几十次讨论,近30位教师试讲和专家点评,新课程一丝不苟地打磨了整整3天才被通过。“教师不但要对学科有全面的认识,还要有实际应用的经验,这样才能把课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电工基础”课程负责人席志红认为新方案“逼”着课堂教学上层次、上水平,这种“授学生以渔”的理念是新方案改革的灵魂。

  学生受益,教师难当。“新方案实施后,老师难当了,原来100多个学分的专业课,现在要压缩到71学分,而且还要讲出特色,保证质量。上了几十年课的老教师也要上台试讲,既要适应新课程变化,又要面对竞争压力。”该校教务处处长夏虹说,“一门课结束后,每名教师还要对课程进行分析跟踪,写课程研讨报告,学生要写书面调查反馈。教学督导、学生还要给老师打分,这意味着老师讲得不好就真的‘下课’,而真正优秀的老师也会脱颖而出。”为鼓励教师倾心教学,2010年和2011年,该校拿出1200万元重奖教学人员,近三成教师受到奖励。

  给学生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水声学院大四学生周天立与7名同学一起设计了一种“基于水声遥控的超小型无缆水下机器人验证机”,探索了机器人在悬浮状态下水下作业的新方法,获得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负责软件和控制系统的周天立整整干了一年,编写了10万行的程序代码。在学校的支持下,大学期间周天立拿到20余个国际国内科创竞赛奖项,做了5个科研项目,获得经费1万多元。

  走在哈工程的校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飞机、船、车在校园里试运行的情景。哈工程的实验室是最火爆的场所,经常灯火通明,学生们着了魔似的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有的甚至把铺盖卷偷偷地搬进了实验室。

  哈尔滨工程大学给学生提供创新环境上的投入从来都“不差钱”。近年来,该校构建并完善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一流的设施让学生有了创新的用武之地。

  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20个实验教学中心。仅实验教学中心改造一项累积投入就超过2亿元。科创中心图书馆式刷卡管理,全天候自助开放,学生可以自选内容、自选时间,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科技创新。学校还完善创新学分、科创基金、创新保研以及各种表彰奖励等系列政策;建立以资深教授为主导,高技能人才为骨干、青年教师加盟,吸收优秀学生做助手的科创指导团队。

  据介绍,不包括院系投入和科研团队投入,哈工程2011年支持创新的投入已超过400万元。学校每年举办的60余项创新赛事吸引了6000余人参与,30多个科创社团吸引了3000多名学生会员,大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率超过80%,5年累计在国际国内重要创新赛事中获奖400余项。

  忠诚的守望者

  漫步在哈工程校园,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路一景,都是“文化型”校园建设在形式上的具体体现,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处都渗透着“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精神的真谛。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说,多年来学校倾心打造“哈军工文化园”,把浓浓的军工文化融入到了校园环境里,现已形成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

  “哈军工校园里的郑和路、奥列霍夫路等都是以航海、军事名人命名的道路,校园遍布着陈赓像以及舵、锚等很多标志性的景观,每一处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故事,我经常带着孩子来走走看看,这对孩子来说既是教育也是一种熏陶。”在校园里拍照的刘女士说。如今,“哈军工文化园”已成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哈尔滨红色旅游参观地,每年前来参观的市民群众和中小学生达15万人次。

  每年新生入学时,哈尔滨工程大学都要开展严格的军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献身国防的哈军工精神。“我们是伴着嘹亮的军号声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平时上下课、熄灯也都是吹军号,特别是那身迷彩服,一直陪伴着我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部队情结越来越深,报效祖国的志向也日益强烈。”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李伟说。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这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既是口号又是使命。学校党委书记谷焕民说:“学校始终坚守特色办学理念,为国家‘三海一核’相关战略领域培养高素质的精英人才,这也是对国家建设船海强国最执着的使命担当。”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