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聚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6-1-25

  2015年7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的第19届Robo 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经过激烈比拼,北京信息科技大学“Water”足球队,最终勇夺中型组足球机器人世界杯冠军,这是学校“Water”队第4次获得中型组世界冠军。为何冠军几次花落学校,为何总有一批莘莘学子能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上狠下功夫?是源于一时兴趣还是学校长远顶层设计?是更加有利于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还是学生成长 ? 是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还是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下面从学校近年来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方面一探究竟。

  创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 

  近几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二是教育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是人才培养导向越来越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主。高校早已走出象牙塔,越来越强调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同时,传统的学科导向的专才培养模式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大学生基础薄弱、适应面窄、适应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低、综合素质偏低等现象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对包括学校在内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学校在综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合并组建院校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所年轻的市属高校,在新环境、新形势下,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社会竞争力必须重视并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社会需求是导向,高水平的师资是关键,高质量的生源是基础,专业建设是保障,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关键的检验。”具体来说,“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 

  二是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近年来,在学校主办、承办、支持资助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这不仅彰显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办学定位的前瞻性和正确导向性,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专业知识学习实现了有机结合 ;同时推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方向调整,师资队伍培养、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科技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相辅相成 

  1. 科技创新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能维持下去并发展壮大,不仅体现在近些年连续斩获的竞赛成果、项目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专业学习方面。正如一位学生在总结参赛心得时道出的 :“我们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中,自觉践行着学校‘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 ;但我们从未满足于完成项目或热热闹闹地参与比赛、获奖,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实践最终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创新活动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加深理解、灵活应用、延伸拓展,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逐步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王永生校长在走访学校部分学生实践创新团队时也指出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我们不能停止于获奖的荣光和欢乐,学校要通过学生科技创新,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培养和提升制造先进机器人设备的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围绕学校的科技特色和优势,集中各方面力量,真正做好从人才培养到产业转化一条龙。” 

  以“Water”队为例,在参战第 19 届 Robo Cup 机器人世界杯过程中,队员们每天都要开讨论会,研究对方的攻防策略,以及如何应对。很多对策就是在沟通研讨过程中相互启发、创想出来的。另外,“Water”团队的日常建设和锻炼提高,也都是学生们自己通过常态的传帮带的过程和机制逐步优化的 :大一新生入队,就要接受队里的系统培训。团队的系列活动,包括团队队员的招募选拔、新老更替、参赛报名、组织比赛等,教师并不过多参与,基本都是学生自己组织。一场场比赛下来,学生们一起组织策划、交流沟通、分析解决问题,其各种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 

  2. 科技创新实践与学科建设、专业方向调整有机结合 

  近年来,为保障和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提高,学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推进了学科建设与专业方向的融合与优化。正如学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苏中所言:“团队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科研进步和学生的成长,更要推进学科建设,带动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机器人技术方向是这个学科下设的 3 个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这一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成果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围绕机器人技术专业方向,目前学院已开发了管道机器人、水下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救灾机器人等。学校光电学院 I—KID 小型类人足球机器人团队自 2010 年成立以来,至今已送走 3 批学生。他们毕业后的发展都很好,很多人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和院所的研究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契合了光电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师生团队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学院利用学科特色和科研资源,自觉将高端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中并且反哺教学,以此更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科技创新实践的兴趣。同样,学校自动化学院的自动化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及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并入选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工程、面向创新创业、面向实践、面向综合素质,培养掌握自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面向物联世界的智慧控制关键技术,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5年 6月,获得 2015 首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的“脑电波轮椅”项目就是该学院卓越班培养特色—物联网控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结晶。 

  3. 科技创新实践与师资培养、考核评价制度有机结合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信息时代中国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学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制度完善分不开。近年来,学校不仅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在创新型教师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成长、评价制度方面作出了改革和创新,保障和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学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成果突出,影响广泛。优异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过程本身,对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保障和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相携。正如学校党委书记郑君礼所言:“学校最新科研成果都以不同方式反映在人才培养上,科研成果进课堂带给学生业内最前沿知识的同时,学校的专业、学科实力在不断增强,学生开展学习研究的平台层次也在大幅提高。” 

  优异成绩离不开学校政策制度、师资建设等顶层设计与推动落实。首先 , 学校有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多年来始终默默陪伴和支持着这些学生,他们不计报酬、乐于奉献,以“愿意为他们多付出”和“出了事情我负责”的敬业精神,无私地指导和支持着学生们不同层次、类别的科技创新实践。例如 :“脑电波轮椅”正是学校自动化学院曹荣敏和吴迎年两位教师悉心指导自动化专业卓越班学生的佳作 ;由学校机电工程学院王雪雁老师带领的足球机器人“Water”队,带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转战国内外赛场,4 次将机器人中型组“世界杯”冠军收入囊中;该院贺敬良老师指导并率领的捷能车队连续三年获得 HONDA 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 

  其次,学校在落实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和务实的制度安排。多年来,学校为了鼓励像“Water”队一样热爱科技创新实践的师生,在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科技创新学分、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制度,为广大学生专心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务实贴心的保障和支持。一是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经费、学分、奖学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仅在校内常设的学科竞赛活动就有几十项。二是加大投入,租赁学校附近的写字楼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 ;率全校之力,连续多年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多措并举,开展各层面的校企合作,为同学们创新创业提供条件保障。三是委托机电工程学院牵头开办机器人特长班,依托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等,这些都为学校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切实的保障和支持。正如王永生校长在为青年教师干部培训班作专题讲座时指出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围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来培养提高自己,还要注重两方面的反思 :一是要深入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保持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不懈追求的精神 ;二要反思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制度与机制等怎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 

  科技创新实践的主要特色及前景展望 

  依托学校、学院资源和一系列倾斜性政策、制度机制与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特色逐步显现,取得系列骄人成绩的同时,又锻炼了队伍,完善了组织,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风格和机制。形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的完整性、延续性和融合性。目前,学校的科技创新组织辐射到全校许多相关专业,形成了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团队,在这个“大家庭”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工协作、交流沟通,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技创新的体系和平台 , 如上述机器人特长班就是一支涵盖 5 个学院、13 个专业的创新团队。二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突出的竞赛成果产生的社会影响辐射广泛,反过来又形成了强大的激励和带动效应。例如 :近年来,学校自动化学院的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示范中心作为北京市电子科技大赛的基地之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类设计竞赛,累计获全国科技竞赛奖 83项,获北京市科技竞赛奖 99 项。学校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荣获市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63项。包括世界比赛前三名 6 项;国家级比赛一等奖 10 项、二等奖 7 项、三等奖 3 项 ;市级奖励 37 项。  

  结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将主要在以下方面着力:第一,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就业愿景进一步结合。例如,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研制、开发的“仓储机器人”不仅仅是为了参加竞赛、完成课题,在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这项科研成果有希望进一步变成更加实用化的仓储机器人,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有较大帮助。第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例如 :学校机电工程学院 2013 年成立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企业界顾问委员会,共计聘请了机械类行业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的 12 位企业专家作为学院的顾问,对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进行长期跟踪指导和建议。借助他们,增强了学院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和资源共享,在机器人推广、师资培训、促进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收获了更多成效。学校依托自动化等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以来,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导师和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给学生讲解学业、职业的规划课,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实战项目、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学科与专业的最新前沿知识、最新的社会走向及研究热点。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总之,未来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将集中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中国制造 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聚焦“创新”与“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与成果转化,主动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协同发展要求,培养素质全面、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执笔: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赵爱玲 杨静)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