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与社会责任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月倩 时间:2017-1-6

【问学】 

    通识教育的内涵在于不期待获得具体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不限制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健全的人格,修习人文素养,能够博学雅量,具有必备的社会责任感。

    那么,如何将通识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呢?

    第一,通识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高端学习能力。除了必备的知识传授外,摒弃输入式教育,鼓励学生将事实、理论或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上,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某一思想并将其拆解为各个小部分,深入其逻辑关系中衡量该思想的核心实质,培养根据信息片段进行理解和形成新想法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自由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才会对社会责任形成责任意识。

    第二,通识课程需要强调反思和融合式学习。通识课程需要调动学生综合不同学科知识去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由此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作业时综合各种不同观点,充分考虑政治、宗教、种族、民族、性别等问题,从而提高综合视野能力。养成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均持有尊敬敬重的态度,无论观点如何,在阐述和引用时要有涵养,表现出应有的敬意。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的人才。

    第三,通识课程需要培养量化推理能力。利用数据信息考察现代世界问题是大数据时代个体生活必备技能,要培养学生利用数据信息得出观察结论,在留课程作业或进行课堂讨论时培养学生不限制于周遭环境的氛围而能通过互联网获取和深入了解世界信息的能力,并利用技术手段处理问题。

    第四,通识课程需要联系世界。通识课程的目的综合以上三点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领会能力、体悟方式和敏锐程度,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后需要与身边或全球新闻事件联系思考。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有外语阅读能力,用以分析、融会、综合全球重大事件,概括正确主张,形成对事件的推演能力,并且有预判能力。

    第五,通识课程需要培养有效的国际化交际能力。通识课程教授大学生众多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他们和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利用沟通消除地理、语言、理念和文化障碍,展现高智商、高情商的新时代中国大学生风采。

    国际化交际能力是深入引导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力之一。首先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了解,在面对其他文化时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和态度;在世界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应把握机会与国际沟通,在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发生重大事件时,应用所学知识高度解析事件缘由,争取在国际交流时为他人正确解读,从而真正表现出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