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张焜:校企“双主体”模式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3-12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定位为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使用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必须探寻更为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校企双主体协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校企合作教育中,在企业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动机,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之间的关联,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学生作为“职业”人,不仅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需要为雇主创造一定的价值,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形式,也使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三个利益主体,合作式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与同事和同学合作中学习,使他们不断成长。

  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培养行业及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有强烈的愿望,以实现人才本地化,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因此,在地方大学中,将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统一起来,通过构建有效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实现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形成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是完全有可能的。

  基于上述思考,五邑大学构建起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

  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方案

  其含义是:根据培养目标,通过学生自愿参与,校企选拔的双向选择方式,将来自多个学科类专业(或同一学科多个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编制成一个班级,组成教学班,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学校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校、企深度、平等合作为基础,由学校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双主体”合作联盟,学校与合作企业作为双教育教学主体,协同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学校选择合作企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合作企业。这些企业应具有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团队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二是选择的企业行业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期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满足学生的不同职业需要。

  “综合实验班”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进行组建,持续四年,直至学生毕业。通过“实验班”建制,让学生在接受系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学习行业的知识、技术,进行各类岗位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尽快从“学生角色”转为“职场人角色”。

  在教学中,学校与企业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为实验班中每个学生设计相应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并对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协同进行监控和评价。主要有,校企协同开发与行业、企业有关的课程;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校内实践性强的课程;校企教师共同承担需在企业完成的理论教学任务;企业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安排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选定课题、共同指导、共同评价,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校企协同完成综合实验班建制的规定学时,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保证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在教育管理上,“综合实验班”采取实验班与校内专业班“并存共进”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校保留实验班学生在原专业班建制的身份,由原班导师对其进行专业、学业管理;学校按实验班建制再另配班导师管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在实验班组建班委会和团支部;合作企业为实验班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校企共同提供师资,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师生均从中获益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获得学生和合作企业普遍认可。

  形成了校企资源共享联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这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通过提前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培养、考察,使留在企业的学生很快进入岗位独立工作,有些同学还未毕业就已经被安排进核心部门或走上管理岗位,减少了企业培养成本,获得了资源共享的利益。

  推进了教师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渠道。该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校企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产学合作的融合度高,缓解了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实验班教学、指导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也更加开拓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渠道。(作者张焜系五邑大学校长)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