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以教育公平促进素质教育
来源: 作者:刘金祥 时间:2013-3-12

   审视多年来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由于体制政策等因素导致教育不公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市场的职能关系尚未厘清。现代教育制度对三者职能做出了明确而科学的界定: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运用立法、拨款、评估、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等手段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宏观管理,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要强化自主性和专业性地位,坚持民众意愿、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发挥校内外教育专家的作用,通过教育中介组织开展教育决策咨询、评估、监督等活动,创新办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力量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下有条件地进入教育领域,坚持公益性原则,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畴内从事教育活动。

  但目前三者职能关系比较混乱,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行政权力越俎代庖,对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职称评定、师资配备、资金筹措、后勤保障等加以干预,并用升学率这一指挥棒裁断学校的业绩,导致学校以素质教育的名义从事应试教育行为,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压力沉重,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弊端丛生,悲剧频发。

  二是城乡教育发展长期失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对城市倾斜的教育政策,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政策的优势,城市不仅在学校数量、师资规模和教师质量上具有绝对优势,而且资金和人才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教育,城乡素质教育二元结构非常突出。尽管近年来通过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使情况有所好转,但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观。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我国城市、县镇、农村的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与教职工比例为 11.2:1、13.5:1、16.1:1,考虑到城乡之间教师职称结构差别,重点学校的区域分布、城乡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和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别等,我国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差距至少在以上数字差异之上,以至于城乡学生基本素质出现巨大分野,城市学生升学和就业明显强于农村学生。正如厉以宁指出的:“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反映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社会垂直流动渠道通常是同个人的学历高低、技术水平和个人能力高低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的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因此,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实际上是对他们关闭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下的不良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

  三是区域教育发展严重不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人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达到5836.99元,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不仅如此,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差距也甚大。因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大部分资金是由本地财政解决。

  四是群体教育发展不断分化。社会的不同群体在素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素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普通教育和公办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重视和管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后者发展水平不高,对民众教育需求的吸引力不够。尤其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面临着“升学无望,致富无术”的尴尬,造成大量初中生辍学务农或进城打工,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快发展素质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教育究其本质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旨归。提升素质教育的不二选择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当前要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先要保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形成相对均衡稳定的规划布局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还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化解各种教育矛盾、理顺各种教育关系的比较稳定和协调的教育体制和机制。要对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和贷款、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等进行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作为地方政府,其职责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就读都能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借富济贫”,由政府将社会资本调剂于贫困地区改造校舍、救助困难学生、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等,以此实现教育消费者在不同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

  还应创新管理方式,为学生身心“松绑”。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式,对中小学生采取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切实为学习减负减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尽管早在2006年教育部在新课改中就提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方法,但时至今日几乎没有落实。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自上而下地强力推行,加速教学方法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切实为学生的身心“松绑”,使其在学习之余,沐浴更多明媚阳光,呼吸更多新鲜空气,接触更多自然事物,在学习中吸纳知识,在娱乐中享受欢愉,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