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南京探索:人才优势如何转化
来源: 作者:赵永乐 潘运军 时间:2013-3-20

阅读提示

  作为人才大市,南京一直在探索人才优势如何能有效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

  分析人才问题的“南京现象”,破解人才优势有效转化难题,对当前中国来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人才问题的“南京现象”

  南京人才资源丰富,规模居全国前列。统计显示:南京市人才资源总量累计达183.8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累计达104.40万人;拥有两院院士79人,仅次于北京、上海,占江苏全省的85%;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16名,在全国亦是仅次于北京、上海。

  但无论从GDP总量还是从人均GDP来看,南京不仅与省内的苏州和无锡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排名靠后。

  从基本事实来看,南京市的人才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将“人才实力雄厚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存”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南京现象”。

  究其根本,南京市人才与经济发展没有形成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匹配出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相对于固定资产而言,南京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2001至2010年间,南京人才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为31.1%,而物质资本的贡献份额达到53.5%。

  其次,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南京的人才使用效益低于广州、苏州和无锡,人才产出效益也低于无锡、上海、广州和北京。2010年,南京的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为3331.22万元,仅为苏州的36.9%。2004年南京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比苏州少1888.73亿元,到2010年已经拉大为5691.45亿元,两市的差距呈现逐年拉大的态势。

  其三,教育、科研投入较低。在教育投入方面,2010年南京财政性教育支出仅为76.50亿元,比苏州少46.61亿元。在科技投入方面,2010年南京科技支出为16.51亿元,比上海少185.79亿元,比苏州少19.20亿元。从科技成果转化率来看,南京市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10%有可能应用转化,高校承担的国内科研课题只有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70%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都在“沉睡”。

  “南京现象”的成因

  南京市在积极加快人才优势转化的改革探索的同时,主动邀请专家学者剖析“南京现象”,深入求解人才优势有效转化问题。经过为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阻碍南京人才优势转化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客观上,南京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和全国性的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其城市定位决定了所承担的公共管理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人才培养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等与苏州、无锡等市相比更加突出。这就决定了南京市的人才有相当大部分不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即使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也不是专门为南京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的。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重物轻人,对科学人才观的贯彻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还没有充分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的重要性,人才工作排不上位。整个城市的创业氛围也不够浓厚,不少人才自身缺乏创业追求和创业活力。

  二是体制机制约束。关于南京市的人才发展,政府的工作到位,力度也很大,但市场的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服务业尚未真正产业化。企业作为人才开发和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政府主导的人才创业创新园区重复建设、同质竞争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难以形成有序的产业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理布局。

  三是政策体系缺位。人才布局尚需进行战略性调整,缺乏人才需求引导政策,在市一级层面上尚未建立起人才引进后的服务体系,市、区之间人才服务优惠政策未能有效衔接,金融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不够……

  为找出南京市阻碍人才优势转化的瓶颈因素,我们在对14位专家进行问卷咨询的基础上,又对包括市区两级局委办负责人、各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处)负责人、高层次人才在内的640名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人才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阻碍因素既有体制机制因素,也有政策体系因素,还有公共环境因素。这些阻碍因素可以归纳为管理调控主体政府越位,创新创业主体缺位,孵化服务主体不到位,使得人才优势转化模式单一,人才优势转化效益低下,制约了南京市人才资源的集聚和人才创新能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及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破解的思路和对策

  破解“南京现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人才引领、科技创业的特别定位,以增强人才与本地经济紧密结合度为核心,以促进人才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主线,以市场为基础,构建多元人才优势转化模式,打造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转化环境,鼓励创新创业,体现人才价值,改革体制机制,创建活力和效率俱佳的人才管理改革实验示范区。

  最大化地激发和调动人才主体的积极性,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观念、激发活力:凝造竞相创业城市精神。弘扬创新观念,形成特别崇尚创业、敢于创业、包容失败的城市精神。使新的城市精神产生强大的人才凝聚力和亲和力。

  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准确把握政府工作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优化人才资源布局,建设有利于人才优势转化的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积极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过程中的推动和催化作用。

  第三,创新开发、以用为本:充分发挥经济主体作用。企业事业单位集聚人才、强化创新开发、用好用活人才是人才优势转化成败的关键。鼓励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市场运作、高端服务:形成创业孵化多元格局。以市场方式推广人才创业孵化新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集聚创新创业新载体。

  第五,改革体制、创新政策:推动人才优势加快转变。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和落实人才政策,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才政策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在人才制度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

  “南京现象”不是孤例,它是各地方政府引才、聚才之后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即如何发挥人才最大价值,创造最大效益,而不是让人才资源闲置或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人才才能真正成为第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应有价值。否则,各地方只能成为人才歇脚的中转站,各地方也只能以热热闹闹的招才、引才开场,以人才黯然离去萧瑟收场。

  所以,关注、研究“南京现象”,破解人才优势有效转化难题,对当前中国来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