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用护卫国旗的方式诠释青春——记伊犁师范学院国旗护卫队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6-17

 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的伊犁师范学院,有一支由43名队员组成的国旗护卫队,队员们着装整齐,用可以与专业仪仗兵媲美的队列和姿势举行升降旗仪式。每到这个时候,校园都安静了,人们庄重地注视着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或降下。

  在伊犁师范学院,升降旗仪式每天都举行,寒暑假也不间断,迄今,已坚持了19年。

  国旗护卫队目前也已是第19届。整齐的队列和标准的姿势背后,是大量艰苦的训练,每一届护卫队成员的课外训练时间大概是1000个小时。他们日复一日地在校园崇德楼门前的广场重复着升旗路线,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磨出了4条明亮的直线。

  也有人曾提出质疑:“放着悠闲的大学生活不过,何必自讨苦吃?”

  这批90后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不止一种过法,用护卫国旗的方式诠释青春,是值得骄傲的”。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如果哪天升降旗时间不准,会让他们一天心情不好;即便是到偏僻的农牧区村落实习支教,也要把那里中小学不太标准的升降旗流程规范成庄重的仪式。

  一起吃苦的幸福,别人不懂

  两年前刚入校时,哈萨克族男生胡阿什别克毫不掩饰调皮的天性,首次班会上,他就在桌子上翘起了二郎腿。老师讲课时他总爱插嘴,以显示幽默感。

  这名个性张扬得令人挠头的90后加入了国旗护卫队,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事实上,“圆军人梦”“穿上那身橄榄绿”是多数学生加入国旗护卫队的初衷。

  国旗护卫队是由学院团委进行业务指导、学生自行训练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每年有几百名学生报名,但经过选拔能成为正式队员的仅有50人,其间,若发生日常考核不合格、学业挂科等情况,还会随时清退。

  因此,对许多学生来说,进入护卫队,“个性”与团队精神相互磨合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队列训练时,胡阿什别克总喜欢瞅过往的行人,队长和队员经常纠正他。虽然胡阿什别克嘴上不说,但内心不服,“为啥要管我?”他把不满发泄到喊口号中,“一二三四”,扯着嗓子吼。

  很快,年轻人在队里建立了友谊。每天清晨提前离开温热的被窝对每位队员来说都非易事,但国旗护卫队纪律严明,迟到3次,无故不到两次,必须退队。同一楼层的队友成了彼此的闹钟,刚开始,贪睡的胡阿什别克总需要队友来叫,这种感觉令他羞愧,一个月后,他开始叫别人起床了。

  队友之间的竞争也让枯燥的训练变得苦中带甜。队列中同排的徐洪祥就是胡阿什别克的“劲敌”,他们甚至会比拼站军姿时,谁多眨了几次眼睛。更多的人则和自己“较劲”,比如女队员王彦娥,站军姿时腿总爱抽筋,但就算两小时后腿僵硬得像木头,她也要硬撑着坚持。

  四季更迭中,团队的每个人都在成长。所有人都期待在队里过生日,虽然没有蛋糕和娱乐活动,但全体队员会齐唱生日歌,轮流表达祝福。“生日会”一般放在当天升旗仪式结束后,几乎没有不喜极而泣的“寿星”。感到训练疲劳时,队友们会排成一支长“蜈蚣”,互相捶打背部,放松心情。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也许会忘记,但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会永远铭记。”外表娇弱的第19届国旗护卫队队员古丽哈那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对国旗的感情一天天在加深

  哈帕尔参加过两届国旗护卫队,寒假期间,他曾因晚起错过了升旗时间,要知道,那时校园里几乎空无一人,可他仍为此感到懊恼。

  为给家里减轻负担,下午6点降完旗后,哈帕尔会到酒店当服务员,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小时赚8块钱。那天,因为太累一觉睡到太阳升起,他赶紧扛起旗杆就往国旗台跑,升完旗,他立即给队长打电话报告错误。之后,为专心升降旗,他辞去了工作。

  临近春节,校园里的人越来越少。跟随42秒的国歌完成升旗后,他会独自在空旷的广场训练队列姿势,在路边石阶上踢正步。下雪时,校园白茫茫一片,早起的哈帕尔推着雪板把国旗台周围清扫干净,路上只留下自己的一串脚印。

  在团队里,哈帕尔原本性格较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可是,他太寂寞了,几乎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击倒了。他开始挨个给队友打电话,和他们交流。他的手机成了热线电话,队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这些鼓励让他撑过了那难熬的假期。

  “那时我对国旗的感情和认识还不够深”,哈帕尔后来懂得,升旗仪式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精粹,庄重的仪式是对国旗最好的尊重。

  每个队员都会经历类似的变化,慢慢地,他们会发现,每天升国旗的感觉都不一样。

  升旗手们早练就了好功夫,校园广播的国歌是42秒,转动摇柄42圈,国旗就会稳稳地升至旗杆顶端。每天,国旗护卫队都被“万众瞩目”,除了寒暑假,所有伊犁师范学院的师生都要参加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无论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会面朝国旗的方向,唱国歌、行注目礼。

  别人不知道,国旗护卫队成员是如何精心地爱护国旗。国旗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落地;凡是下大雨,要在最快时间内降旗……

  队员邹东升的任务是负责每天降旗后保管国旗。虽然只是接旗递旗,但他努力学习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标准姿势,挺直胸膛,将降旗手绑好的旗杆扛在右肩。

  这个姿势会保持到他返回宿舍楼,宿舍的同学已经习惯了和邹东升一起守护国旗。

  国旗护卫队员犹如火种,在各地递国旗精神

  不知从哪届开始,队员们根据广场的实际情况精确地计算出15个正步、27个齐步的升旗队列行进路线,这几个数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要我爱旗”;也不知从哪届开始,“风雨无阻,百炼成钢”成为队训,为及时了解学生艰苦训练中的心理变化,团委书记和队员一起在周记上写励志话语……国旗护卫队的传统就这样一年年地传承发扬,从1994年建立至今,接力棒已经从70后、80后传至90后手中。

  “很多双寄予厚望的眼睛盯着我们,只有越来越好,才能不负嘱托!”生于1993年的第19届国旗护卫队队长胡阿什别克目光坚定地说,他虽然因爱开玩笑被称作“长不大的小孩”,但换上军装,就变了模样,异常严肃认真。

  队列训练时,老队员们常不由自主地跑来看他们训练,并悄悄站立一旁,给新队员擦汗、倒开水、提建议。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阿依古丽是首届国旗护卫队队员,当她看到国旗护卫队成为一支越来越专业的“仪仗兵”后,她激动地流下眼泪,19年前绑砖块练正步的情景如同刚发生一般。作为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阿依古丽也在学校建立了国旗护卫队。

  每年,伊犁师范学院都要安排学生到农牧区学校实习支教,和其他学生不同,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会带上国旗,他们坚持走到哪里,就把“国旗护卫队”建到哪里。迄今,队员们已经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边境线上的乡村学校组建了200多支国旗护卫队。

  冯英兰实习支教的学校位于昭苏县喀拉苏乡上喀拉苏村,因条件简陋及国旗知识的缺乏,学校虽然有旗杆,但只有举办重大活动时才会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冯英兰和队友们用手机播放国歌,给乡村的“小升旗手”讲解升旗动作要领,支教时间虽然是暑期,但每天升旗时,附近的学生都自觉地很早来到学校,在操场参加升旗仪式。

  小队员在冯英兰和队友的指导下,学写国旗礼赞,抒发对国旗的尊重。11岁的夏克提写道:“我们是清晨的朝阳,同国旗一同升起,我们爱五颗灿烂的星,因为她闪烁明亮。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爱护她,守卫她,让我们一同维护她。”

  19年来,每一个国旗护卫队队员都如同一粒火种,在各地播撒国旗精神。

  学生叶尔扎提曾经想不通,“平时的训练已经够苦了,为什么寒暑假升降旗的‘苦差事’还会有五六个队员同时竞争?”与他同寝室的国旗护卫队队员聂轮轮从2012年寒假开始一直没有回家,连续3个假期选择在校守护国旗。

  这份执著让叶尔扎提敬佩:“这是一种很酷的大学生活,其他学生难以体会他们经受风雨锤炼的美好回忆,只能用心去尊重他们!”

  记者手记

把爱国主义精神种到学生心中

  “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在国旗护卫队,我们记住了每一个令心灵震撼的升旗步骤,国旗早已刻在心中!”伊犁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二学生朱芳丽说。

  19年来,庄重的升国旗仪式成为伊犁师范学院校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维吾尔族学生卡比力江的母亲曾来校园看望儿子,升国旗的场景令她震撼,在那42秒的时间内,无论师生还是路人都自觉站立凝视国旗方向,自己也不禁被这种氛围所感染,驻足观看升旗仪式。事实上,每天升降国旗前,校园广播还会插播这样一句话:“路上的行人请原地立正,升旗的班级请严肃立正!”

  一开始,也有行人不理解学校的做法,但19年坚持下来,升国旗自觉驻足肃立已成为经过校园的行人自觉遵守的国旗文化。

  “升国旗是最好的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伊犁师范学院院长杨军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伊犁师范学院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阵地,爱国主义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展现,学院以天天集体升国旗为抓手,让以国旗为标志的国家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副院长来提甫说,和国旗护卫队成员一样,伊犁师范学院本身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大家庭,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天清晨,全院学生不仅要参与升国旗,还要早读、做早操,期望学生们能在国旗激励下展开一天充实的校园生活。通过日复一日的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

  据了解,2010年,伊犁师范学院国旗护卫队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年5月,国旗护卫队被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授予“自治区大学生精品社团”称号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