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力涵再一次踏入阔别两年的校园,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工院)的一草一木还是那么亲切和熟悉,如今她的身份已经不是建筑与信息工程系08级的学生,而是作为山东工院体育场改扩建项目的监理,全程负责项目的施工质量监督和评定工作。
高虎曾经是山东工院冶金技术专业05级2班班长、2008年省级优秀毕业生获得者。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严于律己,成绩优异,连续获得学校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如今已是莱钢炼铁喷煤车间主控室班长。
现为山东天泰建工淄博分公司的技术及资料负责人苏建辉,当年也还只是山东工院工程造价专业07级3班的一名普通学生,刚入学时成绩并不突出,但他非常珍惜在工院宝贵的学习和实训机会,经过2年多的刻苦学习和扎实训练,终于成长为被用人单位争抢的人才。
在山东工院,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打造“双师型”师资 校企无缝对接
“专业过硬,工作认真,敢于吃苦,有很强的学习力和责任心”,这是山东鲁冶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对吕力涵这位山东工院毕业生的评价。吕力涵现在所在的单位山东鲁冶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是山东钢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山东工院是山钢集团唯一的人才培养输送和培训基地,找到这份工作在吕力涵看来是水到渠成,“在校期间其实我就已经对这个公司很熟悉了,老师在授课时也非常注重与实际的结合,抛弃已经过时的一些内容,给我们传递最前沿的市场讯息。课余时间老师经常给我们灌输一些企业的管理思想,特别是具体工作中的细节、技巧,这些东西都成为了我在找工作时的法宝。”
现在最让吕力涵怀念和感激的就是那些恩师,而山东工院对师资的打造和培养也成为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山东工院每年都会安排老师“下基层”,深入一线,有针对性的挂职学习。从2004年起,该院就实行了青年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制度,入职的新老师和年轻管理骨干,至少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锻炼,与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学院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双师型”的,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很多专业的优秀老师也都是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从源头上保证了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生产与实际的无缝对接,直接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供不应求 何惧最难就业季
受益于学院坚持走校企“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路子,山东工院的学生其实根本不存在“最难就业季”的问题。学院本着“出口畅入口才会旺”、“以就业促招生”的原则,始终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从2012年4月至今该院先后举办校内大型招聘会三场,举办专场招聘或用人单位宣讲会110余次,来校的380多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18000余个工作岗位,今年该校共有4511名应届毕业生,有3000多人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已经陆续到单位顶岗实习、试用或就业。截至目前,该院2013年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已经落实了就业单位并已上岗,部分学生还升入了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但也不可否认仍有少数学生在观望或者等待是否还会有更好的就业单位。进入六月份以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日照钢铁集团、泰山钢铁集团、青岛钢铁集团、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巨能特钢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纷纷来校签约、预订2014年的毕业生,试用期月工资大都在2000元以上,试用期满定岗后执行岗位工资3000元以上,并享受企业缴纳“五险一金”的待遇。
“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感和很好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积极主动参加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是用人单位给山东工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每年,许许多多像吕力涵、高虎和苏建辉这样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都从山东工院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就正如一块纯钢的锻造,经过三年的锤炼,他们的能力、品质、素养等都在山东工院这个充满能量的大熔炉里得到了充分的“淬炼”和“升华”。
(通讯员 梁会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