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通识教育让大学生“强筋壮骨”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作者:缪迅 时间:2013-7-4

一个大学生,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原来属于哪个系、哪个专业,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都必须学习自然科学,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有了完整无缺并可不断扩展的知识链接,才能在创新实践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日前,在某论坛上,一位教授如是说。

      这样的观点正呼应着当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打通知识链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培养专才与通才互相融合的新型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学科分裂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给大学生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学文化本质表明,大学教育不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大学是每一现代主体进入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从一开始就赋予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以核心的地位。

      以文科类大学生为例,重视和加强对这类学生的科技知识教育,提升其知识结构中的科技含金量,是否必要?对此的回答应该是:非常有必要。如今的文科类大学生,虽然其人文社科知识积淀仍需不断加强,但与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相比,文科类大学生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的相对贫乏、相对欠缺这一软肋,往往使他们心里底气不太足。特别是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单位与高新技术行业就业的文科类大学毕业生对此感触更深。虽说术业有专攻,文科类大学生似乎不必而且一时也难与理工科学生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一争高低,但不管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至少有一点应该是大家都具备的共性:即应是具有不断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意识与基本能力素质的人,应当拥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事实上,所有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教育,都应激励学生抱定学术宗旨,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因此,旨在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整个教育体系中权重的通识教育,对于大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言,无疑将占据核心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本质的真正回归,既不是对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各种应用知识的简单贬低或削弱,也不是在现有知识传授体系原封不动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通识教育课程,而应当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专业和所有层面,建构起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

      当今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似乎都被格式化了,缺乏多样性的创新素质。这种人才培养的格式化模式沿袭多年,现在应该到了对这种格式化模式的利弊得失洗洗澡治治病的时候了。当下与未来大学在教学和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克服和有效地避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格式化。专业学习成绩虽然优秀但缺少见解、创新乏力、只会人云亦云的学生,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最期待的和刻意要培养的优秀人才。

      当今中国,最迫切需要的是大批适应和支撑社会发展与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我们的大学经年累月地、辛辛苦苦地以职业训练批处理方式培养出格式化的毕业生。虽然社会对经职业训练出来的螺丝钉人才也有着很大的需求,但他们往往只能是现有就业岗位的消费者,而很难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富有创新活力与潜质的人才。

      大学如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长期践行的一大命题。达到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短期内可能不会马上见效和大面积地获得成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地探索,持之以恒地践行之。

      比如文科类大学,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阶段,应努力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学科之间的壁垒,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各自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比如在文理工农类大学就读的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都不妨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获得通识教育学分后才能毕业。这种学科交叉、知识交叉的通识教育,对各种类型的大学培养人才创新思维与品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无论文科类还是理工科类大学生,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文理贯通,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敢于问津以往被看做不搭界的知识领域。考进未来的顶尖级、大师级人才都应该是文理兼通、博学多才的。至少有一点要确认,即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不仅关系到能否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关系到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堪称完美的新世纪人才。(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副研究员)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