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空军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经验综述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8-22

 探索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 推进国防生培养工作创新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超前培养优秀工程师后备人才。近年来,我们在总政干部部的有力指导下,会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择优遴选30名大三国防生,在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组织“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紧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及时将“卓越计划”引入国防生教育培养。当前,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我们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加强国防生教育培养为切入点,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在推进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一是深入学习调研、强化思想认识。为全面了解掌握国防生队伍建设现状,先后赴18所签约高校和32个不同类型部队调研,分析结果表明:牺牲奉献意识不强、指挥管理素质薄弱、实际操作技能偏低、心理抗挫能力较差,已成为制约国防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深入研究对策办法时,我们感到,教育部推出的“卓越计划”,非常契合国防生教育培养实际。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目的是造就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途径是推进大学教育接轨社会、强化工程实践训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将“卓越计划”引入国防生教育培养,有利于破解现实难题、从源头上提高生长干部补充质量。二是系统研究论证、坚定试点信心。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具备三个成熟条件:教育部全面启动“卓越计划”,全军80所签约高校入选,其中空军16所,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军队是大熔炉大学校,空军是高技术军种,有深厚的人才技术优势;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入推进,空军与各签约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坚实的感情基础。为进一步论证可行性,我们与首批承担国家“卓越计划”任务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战训练资源丰富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进行反复研究协商,凝聚了军地共识,达成了合作意向。三是进入党委决策、全力推进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这一设想,得到总部机关的大力支持,引起空军党委首长和政治部领导高度重视。空军首长多次作出批示,要求把国防生“卓越计划”作为贯彻全军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促进人才能力转型的基础工程来抓。同时,专门写进空军党委全会报告,纳入空军人才发展规划,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保证了试点工作高起点开局起步。

  二、遵循军事人才特殊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军地共育卓越人才新模式。军事实践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军事人才有着不同于一般人才的特殊成长轨迹。我们注重把“卓越计划”蕴含的先进育人理念,融入到军地共育人才的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价值追求内修外塑、理论实践互促并进、军地文化融合熏陶的精英人才培养路子。一是理清育人思路——由军地接力向军地合力转变。现行的国防生学历教育由地方高校承担,学生在校期间与部队接触少,毕业后不可避免有一个较长的岗前培训、骨干带教过程。围绕缩短成长周期、提高培养效益,我们会同高校、部队对国防生“卓越计划”进行认真研究,明确了“按列兵训练管理、当干部培养使用”的培养原则,设计了“地方大学生—合格士兵—优秀国防生干部—高素质科技后备人才”的递进式成长路径,制定了“当兵锻炼、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岗位见习与毕业设计”3个阶段育人方案,并细化分解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实践中军地一致感到,部队由单纯用人方转变为联合育人方,有利于实现军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高校全方位了解军事人才需求,有利于国防生提前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由校园向军营的跨越。二是整合师资力量——由高校教师向部队教官拓展。对本科学员实行院校教师、部队工程师“双导师”培养,是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之举。我们注重把这一举措贯彻落实到国防生“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派出3名知名教授定期辅导的基础上,遴选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各层次骨干共同组成一流导师队伍。其中,8名团职政工主官担任思想政治导师,60名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岗位实践导师,6名军体教员担任军事技能导师,从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到军事素养,进行全时空、立体化、多层次带教培养。三是搭建教学平台——由大学课堂向部队岗位延伸。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是国家级武器装备综合试验靶场,深处大漠戈壁,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胡杨精神薪火相传,为国防生提供了地方高校无法比拟的成长环境。试点中,我们指导基地有意识地安排国防生到对抗演习、试验试飞现场观摩学习,到新型武器装备、科研操作平台一线担任见习技师,并轮流到分散小点代理班(排、站)长、党(团)支部书记。试点国防生普遍感到,以前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又通过学校针对性的授课得以解决,这种收获和进步是前所未有的。

  三、抓住关键环节跟进指导,下大力提高国防生“卓越计划”质量效益。国防生“卓越计划”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注意加强与高校、部队的协调沟通,严密掌控任务进度,及时帮助解决矛盾困难,保证了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一是把好“三个关口”,全程跟踪问效。首先是人员遴选关,主要从学业进度、专业方向、个人表现3个纬度,确定遴选标准,30名试点国防生全部是基本完成基础课学习、品学兼优的大三学生,所学专业与空军新武器装备密切相关。其次是阶段转换关,每逢试点进入关键节点,我们都协调空军首长、政治部领导和签约高校领导,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看望慰问国防生,极大调动了承训单位和参训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是毕业答辩关,增加了德育答辩环节,军地专家现场评定结果,试点国防生毕业答辩优秀率比在校生高出22个百分点。二是突出“三个重点”,提升综合素质。紧紧围绕夯实思想根基、强化专业技能、锤炼作风意志,组织国防生深度融入部队训练生活,着力培养锻造合格军人和优秀工程师的双重品质。试点国防生自发在《空军报》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国防生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部申请到艰苦边远部队工作,6人留在基地;参与完成靶场指挥决策辅助系统、政治工作辅助系统等课题研究,有些成果已经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作用。三是统筹“三个关系”,推进协调发展。明确高校与部队权责关系,尤其是对人身安全、防间保密、经费保障等敏感问题,通过签订协议形式予以界定。处理好部队战备训练与承担试点任务的关系,要求基地科学配置各种资源,在不影响战斗力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安排优秀骨干、主干岗位等用于国防生培养。把握试点国防生当前培养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我们对“卓越计划”国防生的定位,不仅是部队建设急需的技术骨干,更是未来一二十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后备英才,为此,专门建立数据库,针对专业特点和能力优长,坚持长期跟踪、搞好精细管理,倾斜优质资源、实施重点培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空军政治部干部部供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81年的办学历程中,有36年是在八一军旗下度过的,先后为军队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国防科技精英,120多人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是西电人义不容辞使命责任。进入新时期,学校高度重视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去年,我校和空军一起,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托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开展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条军地联合育人的新路子。

  一、高起点谋划筹备试点工作。在国防生中实施“卓越计划”,我校是第一家。为保证试点取得实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协调沟通,深度研究谋划,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相关院系及选培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由教务处负责拟制培养方案、选派教师、评定成绩和学分管理,由学生处、选培办负责学生选拔和在基地期间的跟踪管理教育,并制定“卓越计划”任课教师选拔资质和条件、国防生选拔标准办法及培养协议书补充条款等相关配套措施。与基地签订了《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协议》和《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主要工作和标准要求。二是精心制定方案。普通生“卓越计划”主要采取“2.5+0.5+0.5+0.5”模式,即第6、8两个学期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为保证国防生培养连续性,便于部队管理教育,我们将其调整为“3+1”模式,即前6个学期由学校进行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第7、8学期在部队进行联合培养,具体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当兵锻炼,时间2个月,由基地组织国防生补齐当兵经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部队;第二阶段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教学,时间5个月,学校派出教师到基地进行专业理论授课,基地安排教官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岗位见习与毕业设计,时间3个月,由基地安排见习岗位,教官进行“一对一”全程帮带,根据所学专业,帮助设置毕业设计课题,学校与基地共同组织论文答辩。三是严格选拔预训。学校从思想素质、专业学习、作风纪律、体能与军事基本技能等五个模块全面考评,要求试点国防生政治思想坚定,是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专业学习成绩优良,英语四级425分以上;担任过学生骨干,体能和军事技能达到毕业国防生标准,综合素质考评良好以上。经综合衡量,学校从2008级124名国防生中遴选确定30名培养对象,并提前组织军政素质强训,为“卓越计划”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紧贴部队特点组织实施教学。实施“卓越计划”不是简单的见习实习,也不是牺牲理论学习时间换取实践时间,而是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推进高校工科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一是优化课程体系。认真梳理国防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制定“卓越计划”能力培养矩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思路,把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和军政素质等模块纳入一个整体构建,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普通生4年本科培养周期通常完成186个学分,学校为“卓越计划”国防生增设《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对抗原理与信息对抗技术》等4门8个学分的必修课,基地增设了《装备维护》和《工程实践》等3门6个学分的选修课,试点国防生总计完成190个学分以上,与同专业普通生相比,所学课程、所修学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把课堂移到部队的授课方式更直接、更管用;授课教师也感到,学生的求知欲更强,教学内容与岗位结合更紧。二是精选教师队伍。为了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提高,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遴选,派出的3名教授全部是博导、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过多项国防科研项目,不但熟知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对部队的现役装备有一定了解。授课中,他们结合部队装备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如赵国庆教授主讲的《雷达原理与系统》,除讲清基本原理、系统设计和实践应用外,还增加了雷达系统在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与探索等内容,这些是学生在学校听不到的。三是创新教学方式。我们改变以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从问题入手,以点带面,逐步覆盖所需知识点。提出“双导师制”,大学和基地分别安排毕业设计导师,结合实践教学岗位和装备,搞好课题选定,全程指导帮带,共同组织论文答辩,做出成绩评定。30名试点国防生的选题都紧贴部队实际,11篇被评为优秀,优秀率达37%,超出普通生优秀率不超过15%的水平。

  三、持续抓好跟踪考评和教学保障。在军地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教育管理以部队为主,学校始终注意从学习、生活和成长进步上关心帮助他们,配合基地合力做好培养工作。一是定期了解反馈。根据试点国防生分布在基地3个不同类型单位的实际,学校将学生编为3个区队,指定区队长、指导员负责,每周收集反馈情况、每月组织汇报思想。校领导利用集中送训、阶段考核、走访慰问等时机,多次赴基地向教官介绍学校专业教学设置,了解试点国防生学习实践情况;与国防生悉心座谈交流,引导他们倍加珍惜锻炼机会,虚心学习基地官兵优秀品质,像胡杨一样自觉经受磨砺锻造。二是严格跟踪考评。在考评时机上,坚持阶段考评与随机考评相结合,实时掌握试点国防生学习工作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在考评内容上,增加工程实践能力所占权重,由侧重考理论、考知识点变为侧重考实际应用、考理解把握,由考查到课率、完成作业情况延伸为考查参与课题研究、创新运用和综合表达。在考评方式上,建立《国防生个人信息卡》、《思想和身心健康卡》、《工作档案卡》和《跟踪考评表》“三卡一表”,并根据考评结果,逐人提出到部队任职意见。三是搞好教学保障。在联合培养前期,学校专门派出带队老师全程跟训,与基地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使国防生尽快适应部队。根据联合培养课程安排,学校精心编选了一批优秀教材教案和参考资料,供基地教官和学生学习借鉴。对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校专门组织力量梳理汇总,集中答疑解惑。此外,学校还对基地安排的实践教学教官和毕业设计导师,按照高校教师标准计工作量、发放课时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稿)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落实规划纲要精神。学校上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以“卓越计划”试点工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确定实施“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电子信息技术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的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等措施,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卓越计划”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并出台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三)开设试点班,实施小班管理、个性化培养

  学校从2010年起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学习,试点班学生前3年不分专业方向,统一上课,第6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为加强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学校将试点班编排成3个小班进行管理,同时每10名学生配备1名学习导师。学习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按照以知识点为主线,强调回归工程,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问题驱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融合。在保证基础理论不减少的基础上,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在企业阶段的学习与实践环节腾出空间。重点对学科基础课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学科基础课程由22门减为12门、总学时数由910学时减为812学时。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学校还以项目立项的方式,委托部分专家教授承担了“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对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

  (五)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与中兴通讯公司、德州仪器(TI)公司、中电集团五十四所、航天集团504所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卓越计划”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并分别联合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现教育部已批准了学校与中兴通讯等3家企业共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为学生企业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军地联合,首创国防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学校结合“卓越计划”实施方案,根据多年培养国防生的工作经验,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空军某试训基地、南空和兰空的基层单位,围绕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与部队领导、基层主官、国防生毕业生进行调研座谈,全面分析国防生教育培养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过调研,学校提出了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方案上报空军和教育部,有关领导高度重视,作出了批示。2011年3月学校与空军某试训基地正式签署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协议,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首批试点班由2008级30名优秀国防生组成,现已在空军某实训基地进行联合培养。这一举措,在全军国防生教育培养中属首例。

  (七)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卓越计划”试点班的教师实施聘任制,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为鼓励广大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卓越计划”,学校制定了新的考评政策,对工科专业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考核聘任等环节,加入对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对优秀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选聘部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给予其与在编教师相同的待遇。

  (八)加强交流与合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010年~2011年学校选派一线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重点调研考察发达国家工科教育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学校选派管理者、教师代表到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和企业负责人、一线技术研发人员等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如何具体实施“卓越计划”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卓越计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教育部与其他高校的认可。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3次作为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召开的会议上印发交流,我校代表在多个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介绍经验,学校承办了教育部2011年“卓越计划”暑期研讨会,一些兄弟院校先后来我校调研并邀请有关专家到其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卓越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审视和研究我校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内外著名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借鉴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把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新知识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实践,采用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引入工程实践的例子,课后以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综合性设计项目,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

  为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专题培训和观摩教学名师示范教学等。2011年学校举办了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为青年教师切磋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展示风采提供平台。

  (三)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加强学校对院级本科教学工作的督导,持续有效地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水平,在总结以往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修订了《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办法》,修订后的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更加符合教学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及校院两级的积极性,稳定教学秩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制定了《本科生课程考核的相关规定》,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类型不同把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鼓励考核方式多样化,如采用课程论文、大作业、口试、平时作业、调研报告、上机操作、课程小制作等方式。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加大教材建设力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为激励广大教师编写出版更多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促进我校教材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学校提出了按照“四个层次”分类建设的原则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四个层次”即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规划教育部教指委推荐教材、学校规划教材、学校立项教材。同时,学校制定了《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奖励办法》、《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办法》、《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现已形成了“分层次、多方位”的教材奖励制度。

  2010年,学校精心规划编写一套由16部教材组成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自成体系,以我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依托,覆盖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知识结构系统完整,内容精练。(2)教材的编著者均由我校知名教授、专家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科研经验,保证了该系列教材编写的高质量。(3)教材对应的本科生课程大部分是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学生的受益面比较广。(4)教材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现这套教材已被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列为“电子信息科学类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平台课程规划教材”,并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五)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统筹规划,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努力拓展校企合作模式,与近40家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3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保持了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使学生随时能够了解到前沿技术。例如:西电-惠普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室、TI-XD DSP实验室、西电-Intel嵌入式实验室、Xidian-Altera 嵌入式实验室等。

  同时,学校还先后创建完善了8个创新教育与实践培训基地,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自成立以来,有多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参与指导工作;另有百余位校内外教授、专家在此“传道授业解惑”;还有“HP”、“Intel”、“TI德州仪器”等国内外诸多知名公司的大量技术人员在此讲授前沿科技并参与多种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

  另外,学校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实验,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等。

  (六)以科技竞赛活动为导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与近10家IT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动科技实践活动”,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拟定一些项目研究课题,并提供项目所需的元器件和原材料供学生选择。校企合作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英语竞赛等,学生积极参加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1年全校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8项,其中国际奖9项,国家奖44项,省级奖85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2010年捧得最高奖“英特尔杯”、2011年捧得最高奖“瑞萨杯”。

  (七)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质量工程建设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政策、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学校定期召开研讨会,检查督促项目有序推进。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特色专业2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14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54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部,其中6部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使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中心位置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工作作风务实”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多年来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稿) 

 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的教学感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赵国庆

  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总政治部、教育部和空军的关怀指导下,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次联合对30名国防生实施了3+1模式的“卓越计划”培养。期间学校在基地开设了通信、雷达等方面的4门专业课,并与基地共同指导国防生完成毕业设计。作为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指导教师,通过与国防生、基地官兵深入接触,我深切感受到将课堂教学搬到装备一线的优越性。

  一是紧贴装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到多个军队院校、军兵种试验基地讲授过专业课和技术讲座,主要对象是专业技术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给部队人员授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针对性特别强,有时还需要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不像在学校只需讲一般的基础内容。这次到基地,我承担了《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对抗原理与信息对抗技术》两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共计60学时。根据“卓越计划”教学要求,我必须紧贴部队装备实际进行授课。如果只按学校普通生的教材讲,就会出现学生听得不解渴,或者有些问题讲不透的现象。为此,我重新进行了备课,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和延伸。比如,在《雷达原理与系统》授课中,除讲清基本原理、系统设计和实践应用外,还增加了雷达系统在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与探索等,这些内容在学校是不会安排的。通过增加和改进授课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为下一步学习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理论实践相统一,使学生的理解认识更加深刻。理工类专业理论课程、特别是与军事装备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性。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到,把课堂搬到装备试验一线,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尝试。我是在2011年10月下旬到达基地的,当时学生们已在部队进行了2个月的实践学习,并且能够担负一般的技术岗位工作了。但这些仅仅是感性上的认识,学生们可能知道怎么操作,却不一定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这种操作的原理和依据是什么。以前,我们在学校授课中也会按照理论到实践步骤进行讲解,由于学校的实验装备相对较少,且大多是模型,不能给学生以客观真实的感受。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接受,很难真正理解,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而把课堂搬到部队一线后,学生们就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目的学、带着问题学,迫切需要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再从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验证。这样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理解领会得也更加深刻。每次课前、课间和课后都有许多学生向我提出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解答,学生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是双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此次培训中,学生们一到基地就分配到了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基地为每名学生都配备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兼职指导教官,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岗位操控技能,学习了解装备工作原理、战技术指标和维护使用技能等。由于受时间和多种因素限制,我所教授的理论课程是单科独进,需要讲解大量的工程实例。开始我很担心学生们能否适应这种高强度、略有跳跃式的学习方式。但后来了解到,我在课堂上讲理论,基地指导教官课后讲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辅导紧密结合,使学生们对课程及其相关理论的理解远远超过了在校学生。按照正常考试标准,我所承担的两门课程,“卓越计划”国防生平均成绩达到了90分,而在校普通生约为75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和基地教官还共同担任了学生的毕业设计导师,基地导师结合装备和实践教学岗位,搞好毕业设计开题,全程指导帮带;我主要负责指导毕业论文撰写。从学生们的选题看,与岗位结合得非常紧密,全部来自基地的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我在论文辅导过程中,也给学生讲了一些前沿理论,尽量使学生的论文在视野上更宽阔一些,在实践应用上更超前一些。经过学校、基地导师的共同辅导,学生们的论文质量普遍比较高,优秀率远远超过了在校生。

  作为一名多年受党和国家培养的老师,奉献国防建设是我一直久存的心愿,空军、基地和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无比荣幸。当然,初次尝试也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比如:适当增加课时数,尽可能避免单科独进;毕业设计中适当增加学校教师的参与;在遵守保密条例的情况下,改进资料查询的条件等。此外,军地联合培养也是提高学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知识、增长现代国防科技感性认识的好办法,我们许多从事应用科学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也同样缺乏这样的实践培训。衷心地祝愿“卓越”这条路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当好“三种角色”带好卓越人才

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站长 潘建斌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试训一线的普通靶场人,能担任首批“卓越计划”国防生的导师,我感到非常荣幸。10个月来,针对试点国防生思维灵活、专业理论扎实、接受能力较强,但当兵经历缺失、学用衔接不够紧密、工程实践经验较少的特点,我们全体教员导师始终坚持把思路定位在与高校合力培养上,把目标定位在提升第一任职能力上,既为试点国防生当好战友,也当好师傅,更当好兄长,在共同学习、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中,促进30名试点国防生思想、技术、作风全面过硬。

  一是当好战友,共勉互助打牢思想基础。对一个人来讲,思想品质是“总开关”;对一名军人来讲,政治素质更是核心素质。为了帮助试点国防生在思想上彻底入伍,每个阶段我们都坚持与试点国防生共同学习政治理论,共同追求思想进步,不断夯实政治思想基础。一是共学政治理论铸魂。紧紧围绕“坚定从军报国信念、强化献身国防意识”这个根本,采取学员、教员捆绑学习方式,在共同学习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教员导师坚持带头进行交流发言亮明思想“底牌”,示范撰写心得体会进行相互交流,引导试点国防生在思想认识上积极跟进,并及时进行点评,在共同理解、共同提高中启发了思想自觉。二是共话光荣传统励志。传统折射精神,荣誉催人奋进。我们以靶场的历史和荣誉为教材,坚持共同观看《神箭摇篮》影片,共同聆听靶场先进工作者事迹报告,共同参观老厂房、老阵地、老设备,共同学习基地“大漠神箭精神”,坚持边看边讲、随问随答、有学有感,在学习光荣传统中坚定试点国防生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三是共享经历财富定位。经历就是财富。作为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普通一兵,我们的经历对即将扎根基层的试点国防生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在工作间隙攀谈中,在重大节日座谈时,我们都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蓝本,向他们讲职责、讲目标、讲差距,增强学习成才的紧迫感、责任感,坚定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信心。从试点国防生“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生为国防、志在蓝天”等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已经明确了理想坐标,找准了人生定位。

  二是当好师傅,言传身教提高专业技能。国防生与军校学员相比,最大优势在专业知识,但最大的劣势也在专业知识。原因就在于国防生掌握的专业理论比较扎实,也比较前沿,但与武器装备没有有效衔接。我们紧扣试点国防生能力素质短板,紧贴部队形势任务特点,紧跟装备技术发展前沿,扎实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帮助试点国防生尽快实现理论知识与武器装备的对接。一是加强课堂灌输抓带教。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师集中实施理论教学后,我们扎实开展课后辅导和答疑,对个别掌握不深的内容单独安排“吃小灶”,对普遍掌握不透的内容集体进行“深加工”,对与武器装备联系紧密的内容反复进行“精加工”,并将试点国防生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紧密地串联起来,与靶场工程建设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效果。二是紧贴实装实战抓带教。利用遂行试训任务、组织装备维护等时机,让他们到一线参与技术保障方案制定、装备故障分析等具体工作,把“自身悟”与“贴身帮”结合起来,抓好知识嫁接。这种紧跟实装、紧贴任务、逼近实战的教育培养方式,使他们在短短10个月内获取了课堂无法获取的大量知识信息。三是坚持课题牵引抓带教。注重发挥试点国防生思维灵活、勇于创新的特长,积极鼓励他们对靶场技术革新建言献策,实现知识拓展突破。把他们纳入教员导师自己所带的课题研究小组,鼓励他们带着任务学、带着问题学,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毕业设计采取学员拟题、教员选题、导师定题的方式,为每名试点国防生编制下达《“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目标任务、技术方案和技术要求,建立周联席会议、月模拟答辩等监控评估措施,重点把好进度、质量两个关口,激发了试点国防生的创新动力。

  三是当好兄长,严格要求培养过硬作风。作风不能决定一个人走哪条路,但可以决定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对这些刚刚参加工作实践、正处在事业观形成期的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科研作风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严”字当头,毫不放松。一是抓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严要求。坚持安排试点国防生分散居住到班,以“五同”的标准严格要求,在军事训练、学习教育、内务值班、遵章守纪等各方面,都与连队战士一个标准。突出抓好消费、交往、保密等方面教育,严防不良问题发生。二是抓态度,在学习工作中严要求。带领试点国防生发扬基地官兵“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加班加点搞试训,刻苦钻研解难题,对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当天解决,从不过夜。在遇到技术难题时,与他们共同攻关,给他们加油鼓劲,鼓励他们遇到挫折不气馁,碰到困难不退缩。三是抓习惯,在工程实践中严要求。在实装操作时抠动作,在课题研究中抠过程,在思考问题上抠思路,有时一个操作流程一练就是几十遍、上百遍,一份实践报告要返工四、五次,每天学习实践结束后,还要给他们布置思考题目,教育他们发挥特长、集智攻关,使试点国防生养成了严谨细致、勤学善思、团队协作的良好科研习惯。

“大漠神箭精神”指引我成长

“卓越计划”试点国防生 李霄

  我叫李霄,是参加“卓越计划”的30名国防生中的一员,目前毕业分配在基地工作。在10个月的学习实践中,军地领导的关怀呵护、教员导师的谆谆教诲、一线官兵的攻坚克难、试验靶场的厉兵秣马、大漠戈壁的飞沙走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的心灵深处烙下最深印记的,是忠诚报国、自主创新、科学务实、艰苦奋斗的“大漠神箭精神”。回想学习实践全过程,我感到正是“大漠神箭精神”感染了我、激励了我、培养了我、吸引了我。

  一是立忠诚报国之志,点亮我军旅生涯的明灯。政治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前面的符号,政治素质过硬,这个符号就是“+”号,政治素质不合格,这个符号就是“-”号。作为军人,只有忠诚于党、报效国家,才算政治合格。通过聆听基地政治教员的教导,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军队的历史,通过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通过与战友们深刻交流心得体会,我深深地理解了“人民军队党缔造,人民军队忠于党”的真谛。同时,当我学习基地科技工作者在大漠戈壁一干就是几十年,有的“死在青山头、埋在戈壁滩”,有的甚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故事后;当我学习中国工程院赵煦院士挑战科技难关、勇攀科技高峰,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无人靶机”的故事后;当我学习一等功臣杨选春身患癌症、躺在病床上攻克导弹“癌症”的故事后,我对“忠诚报国”有了更深理解。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军人,当党和人民需要时,我们必须做到一声令下、义无反顾;作为一名军人,当国防事业需要时,我们必须做到不计名利、勇往直前。通过学习实践,“忠诚报国”的信仰无时无刻不在我胸中激荡,就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我军旅生涯前进的方向。

  二是强自主创新之能,积蓄我携笔从戎的力量。要想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扎实的技术基础是必备条件;要想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国防建设的优秀人才,勇于创新更是必备品质。为打牢技术基础,学校为我们额外开设了4门专业课程,基地导师对我们进行全程帮带指导、悉心解疑释惑、耐心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为获取更多的知识,单位破格让我们在资料室和网上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还专门配备了电脑,使我们学理论、强素质的热情更加高涨。正是在这样的呵护下,我们的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记得研究导弹相对目标飞行时,需要建立数据模型。而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书本上的模拟都是用点代替实物,不够精确。导师鼓励我用导弹和飞机实物的模拟模型完成。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数据量庞大,难度大大提升。在没有现成的成果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我按照自己的想法编写程序,在有限时间内进行了上百次的修改和试验,最终这项创新被我完美地运用到工程实践报告中,成为一个亮点。我感到: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应该从有形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结合无形的实践,进一步拓展升华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才能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贡献。只要坚持学一点用一点,勇于向未知的世界挑战,拥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些经历,是我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将是我从军路上的永久财富。

  三是树科学务实之风,坚定我勇攀高峰的信心。科学求实、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是科技报国的作风基础。来到基地,从战斗在一线技术岗位的同志们身上,从教员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帮带下培养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工作作风。他们可以为一个小问题,夜以继日地试验验证无数次,可以为了完成某一项小指标任务,冒着严寒进场工作,在装备前一守守一天,脸冻伤了,手冻裂了,脚冻得没有知觉,但仍然坚持在一线,为的就是确保试验训练任务不出差错。在长时间的共同学习工作中,我深受触动。撰写毕业论文时,我的题目是《某型导弹杀伤效果三维动态演示研究》,论文涉及知识面较广,要在短期内高质量完成,存在很多困难。不过受到基地广大官兵和身边战友敬业精神的影响,一股子冲劲从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我抓紧一切时间,有时候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努力学习相关课程,在书海中学习研究方法,从网络上找寻实例研究内容,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理清研究思路,终于掌握了在学校没有学懂的知识,掌握了复杂的编程技巧。程序调试过程中,我经常是连续几天盯着一个小程序修改,试验几十次,为的就是效果最优化。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这股子冲劲,最终论文以优秀的成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种精神、这次成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科技报国之路充满了信心,让我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无所畏惧。

  四是固艰苦奋斗之本,坚定我建功大漠的决心。基地地处大漠腹地,是一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地方。来基地工作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导师告诉我:“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经过感受基地的文化、体验基地的传统,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基地虽然条件艰苦,却远离世俗,远离诱惑,远离干扰,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工作;基地虽然条件艰苦,却有前沿的科技、先进的装备和饱满的试训科研任务,让我们有广阔的成长平台;基地虽然条件艰苦,却是一个温暖大家庭,大家都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时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让我们倍感温暖;基地虽然条件艰苦,但却是一座大熔炉,让我们不断受到砥砺,反复进行淬火,在履职尽责中能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想到这些,我就忘记了环境的艰苦。到基地工作,是我无悔的选择。

  经过在基地的学习实践,我更好地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并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士兵,学会了如何尽快成长为一名对军队建设有用的人。同时,我深刻地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靶场人”为荣,以“大漠神箭精神”为指引,发奋学习、勤奋工作,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