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调查显示, 44%受访者表示将考虑改变工作岗位,以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未成为管理者的受访者中,96%希望未来能够转到管理岗位
今年31岁的陈亮在2007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的硕士学位后,顺利进入一家制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而两年前,他毅然离开,改当医药代表。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多年所学?
“因为觉得没有前途,我们研发部门分很多组,每个组员只负责某一个小环节。说白了,就像是研发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组长都必须是博士,硕士升职基本无望,收入停滞不前。”陈亮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去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博士小赵毕业后放弃了科研,选择去当中学老师,让他的导师无限惋惜。这个导师期望“能够得诺贝尔奖”的得意门生,“虽然觉得很对不起老师,但自己的选择决定了以后的生活,所以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而这仅仅是科研人才流失的缩影。
“理工科青年”正在动摇
在通用电气(GE)10月23日发布的《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白皮书中, 44%的受访者表示将考虑改变工作岗位,以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未成为管理者的受访者中,96%希望未来能够转到管理岗位。
这份报告由GE委托独立市场调查公司Edelman Berland完成,参与问卷调查的都是年轻的理工科人才,包括两年之内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参加工作3—9年的工程师。
这样的调查数据显示了一些年轻的理工科人才,在选择自己人生方向时的困惑和动摇。类似的现象其实早已在大学里发生。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杜朝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有一些非常好的理工科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首选金融,然后是管理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有所偏差,社会导向发生了变化。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最好的学生都是选数理化,10年前开始学IT了,这几年开始选金融、学管理了。”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薛忠庆表示:“作为理工科人才,应该在创造发明当中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满足,还是去追求从政或者是从商的道路,升官发财。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可能更多是后者。一个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考公务员占了70%以上,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选择当公务员的只有2%—5%。在日本,公务员在国民心中的位置排名只有50多位。在这种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理工科人才不愿意从事一些创新和创业的工作。”
认可度和薪酬需提升
青年科研人员流失,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上流行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观点,但绝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下来了。如今,年轻人生活上的压力和面临的诱惑增加了许多,对青年科研人员一味地强调奉献,要求其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恐怕还是不够的。
在此次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尊重,78%的受访者认为“人们不了解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是多么艰辛”。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人才认为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而如果下一个职位能够为其提供与管理岗位相同的薪资和待遇,80%的受访者更愿意留在理工科领域。
“如果说认可度和薪酬可以达到要求,他是愿意做这个事的。在学校学理工科的学生是最辛苦的,他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知识,最后他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没有得到,就会产生一些动摇。所以两方面都需要加强,一个是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另外在社会舆论引导和评价方面也要有所改变。”杜朝辉说。
将冷板凳变成热炕头
面对科研人才流失,我们往往都是强调“科研人员要坐得住冷板凳”。但,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将冷板凳换成热炕头呢?
薛忠庆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在科技实力竞争中,理工科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支队伍的作用如何发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是不是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思考理工科人才培养发展?”
他介绍说,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政坛造成了很大的震动。美国在1958年实行国防教育法,把教育提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支持。“国防教育法对随后美国的科技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一直到现在还产生着影响。”他说,“要想留住人才,有赖于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上要有一系列的措施来鼓励理工科人才创造发明,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杜朝辉也表示,“社会环境应有实实在在的改变,更多宣传理工科人才所做的贡献。像爱迪生、钱学森这些人是可以名垂青史的。我们要加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生活水平,为国家发展,也为他们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基础,我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