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 正文
读书人更得自食其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2-12

      社会在进步,读书人依靠别人养活的观念越来越被主流所摒弃。

  日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45岁博士后王某成“老赖”的消息,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据报道,2008年王某博士后期满却不肯出站,长期窝在学校提供的居所里,既不找工作,也拿不出有分量的科研成果,每月靠母亲提供的2000多元生活费过活。最近,学校将其告上法庭,要求腾退宿舍,不日,法院将对其强制执行。

  据王某说,其导师曾承诺过让他留在南航,因此一直等到现在。他也曾对父母讲,搞科研就得甘受清贫,因此花母亲的钱也理所当然。对此,有人“高屋建瓴”地认为,这不是王某偏激、没能力、年龄大,也不是学校狠、社会不重视知识分子,而是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和高校人事制度突变,部分读书人“遭遇不幸”。

  其实,既不用说得那么高,也不用说得那么大,扩招和高校人事制度确实有过巨大变化,但像王某这样成“老赖”的并不多见。遇到问题,该个人承担的责任就归个人,该社会承担的再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最怕的是搅混水,弄到后来原因没找准,却生生把人给拖“死”了。

  人生的际遇,一是与其人肚子里到底有没有才有关,二是与其才能能否遇到合适的机会有关,二者缺一不可。今日“老赖博士后”之所以还会引起公众围观,问题不出在王某,而出在围观的公众,出在他们内心深处对学历的盲目膜拜。同样赖在学校不走的一个本科生或研究生,其新闻价值就比博士后低去不少,因为博士后与无所着落的“老赖”反差更大。何为反差?不就是知识多少与处境好坏不成比例吗?为什么掌握知识与人生处境就必须成正比呢?读书是个人自己的事,而过得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却需要别人“购买”,两者怎会呈正相关?这就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了。

  科举制下,一个人只要努力读书,“头悬梁,锥刺股”,考取了功名,就可以享受一定待遇,从乡试、会试到殿试,一级功名就对应一级待遇,而不用管考取功名的人实际能干什么、干出了什么。这种“凭知识”而不是“凭利用知识干出实事”就能获得优待的情形,延续了千百年。改革开放之前,中专毕业生及以上也还天然就是国家干部。如此“多读了书就该多拿钱,不会干活也该多拿钱”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才有中国人动辄抱怨“读书无用”——不能多拿钱,读书还有什么用?前些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轰动一时,背后不就是这样的逻辑?

  市场经济体制下,王某不可能凭着博士后身份无所作为就安享优厚待遇,但在内心深处,他可能仍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不少国人包括某些自认为很有思想的读书人也认为,让一个博士后堕落为“老赖”,必定是社会的不是,首先就是“体制”或政策的不是。两种思路貌似各异,其实逻辑是一样的:读书人天然就得有人养,要么国家或社会,要么学校或家人,就不该他自食其力。

  观念的力量有时很强大,有时却不怎么的。社会在进步,读书人依靠别人养活的观念越来越被主流所摒弃。现在,因为赖在学校房子里不走,法院已经找上门来,再往后,如若不对老母亲尽赡养义务,保不定法院还会找上门来。因此,无论作为公民还是人子,王某都得尽快放下博士后的架子,能干什么干什么,自己先养活自己,然后抓紧时间略尽孝心,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千古遗憾。(顾骏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