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旋天颖:创办国际小学期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2-18

      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学期制度,将原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各缩短一周,同时于每年7月份增设国际小学期,时间为4周。国际小学期以全面提升办学国际性为突出特色,开设全英文核心课程,邀请国际师资,免费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招收国际学生与本校学生同堂上课。

  目前,国际小学期已经成功举办5届。国际小学期致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杰出人才,以开放推动改革,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为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新途径。

  办学理念

  国际小学期明确提出“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在地国际化”是指立足本校,为学生提供可直接感受国际化育人氛围和享受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机会。“双向国际化”是指在“引进来”优质教师和课程的同时,通过有计划地推出本校一些优势特色的课程及组织各种活动,向国际社会推介、宣传和展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实力,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理解。

  办学模式

  1.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立足校内,联结校外,放眼世界一流大学,充分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营造全新的整体性育人氛围和育人过程。

  精心设计课程。目前,国际小学期学校校级核心课程相对稳定在130门左右。课程群包括三大系列: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政治、中国法律、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发展等6个专题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包括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学科3大类;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培训课程。其中,“中国发展系列”“中国社会系列”课程以及对留学生开设的“太极拳”“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等课程是陆续新增的,以此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正在经历的快速社会变迁,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面向全球邀请一流大学的优秀教师授课。除本校部分优秀教师承担课程外,国际小学期面向全世界邀请一流大学的外籍教师。学校针对国际小学期课程特点,专门制定了特别的薪酬、差旅及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参与国际小学期项目,保证国际小学期师资的高水平。

  引进国际一流大学课程和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国际小学期的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课程主要由国际师资开设。来自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师将一流大学的课程直接带到国际小学期课堂,同时,也带来了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环节多,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招收国际学生。除本校学生外,为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国际小学期积极面向全球招收国际学生与本校学生同堂上课。学校专门建设了国际小学期项目英文官方网站,制定详细的宣传推广计划。目前每年约有400名左右国际学生参加。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实施全英文教学。国际小学期依托外语强化培训,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沟通能力,同时所有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方便国内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英语。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小学期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学生和国际师资学术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国际小学期组织多种多样的体验、交流活动,特别是学校以学生伙伴(Partner)的形式让本校学生与国际学生结对子,举办国际学生和本校学生交流晚会等,更增进了中外学生之间直接的全方位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3.以全体学生受益为出发点

  国际小学期课程免费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学校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跨国家、跨文化”学习交流,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均可报名参加。每年有3,000多名本校学生受益。

  4.着眼于向世界介绍中国

  通过国际小学期课程设计,有计划地推介学校的优势学科及其研究成果,为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学校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

  5.坚持校院两级办学

  国际小学期实行校院“两级办学”的模式。除学校层面组织开设核心课程外,各学院在国际小学期运行期间还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开展各种特色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5,000多人次参加上述相关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国际小学期的内涵,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取得显著成效

  国际小学期的举办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国际性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1.广大学生普遍感到受益

  根据2012年国际小学期问卷调查结果,本校学生在多方面都认为受益较大,其中包括:有机会聆听国际顶尖教师授课,拓宽学术视野(55.71%);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45.36%);与国外留学生同堂上课、感受国际性(34.58%);培养了专业兴趣(30.40%)等方面。参加国际小学期的国际学生也表示受益匪浅。他们认为,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结交了朋友,而且还加深了对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的了解。

  2.建设了一批高质量课程

  国际小学期已经形成以“名师+名课”为特点的课程体系。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知名学者开设的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已经成为颇具吸引力的特色课程群。学生对课程质量评价高。根据2012年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有88.88%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符合或者超出自己的期望;有79.65%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教学效果非常好或很好;有89.57%的学生认为国际小学期师资水平高或很高。

  除语言培训课程外,学校全英文课程数量大幅增加,2013年已经达到121门。

  国际一流师资数量增加。2013年,有99名海外教师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他们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近70所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3.探索了促进通识教育的新途径

  国际小学期扩大了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促进了跨学科通识教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增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打破专业、年级、学生层次等界限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有助于促进同辈教育。以志愿服务方式推出的中外学生伙伴活动,促进了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和全面发展。

  4.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小学期期间,学校很多年轻教师旁听了国际著名教授所开的课程,这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海外一流大学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逐步推广。很多国际教师在暑期除开设课程外,还在聘请学院开设讲座、参加学术讨论会等,加强了中外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5.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国际小学期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国外一些大学及使领馆也到学校商谈通过国际小学期加强办学合作。2011年和2012年,墨西哥大学专门组织32人到学校国际小学期学习。此外,国际小学期还接待国外中学生到学校参观,并协助组织临时课程。选择利用国际小学期与学校开展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换的国外高校逐渐增多,有效地提升了学校办学国际性。

  6.成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学校在举办国际小学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双向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课程设计,为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学校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初步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一条新路径。国际小学期中开设的“中国发展”“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等系列课程受到了海外学生的广泛欢迎。(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 旋天颖)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