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王玲:努力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1

努力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王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树立国际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二是构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三是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国际化。

  树立国际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国际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全球视野。国际化更强调学生具有世界知识、空间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道义意识。过去强调平面的国际关系,现在讲的是国际框架下的国际关系。

  一是要把中国放在全球视野下。国际关系一定是全球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美国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加上了要让中小学生有空间感、历史感。我们在谈国际关系时也一定是在全球视野下的。

  二是要把中国放在历史视野下,而不是看平面地看中国。要让学生在全球视野和历史视野下认识中国人,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历史变迁过程。

  三是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看中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学生已经成为自媒体、多媒体、新媒体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还通过图像、观点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技术的发展,已经帮助师生不仅实现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家庭平板电脑、手机的连接,甚至实现了跨国际、跨高校的连接,使得全球成了地球村。例如,我校学生参加美国建模数学大赛以及与国外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探讨能源贸易问题等,已经发展成了实时立体的空间课堂。

  四是要在局势动态变化下看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已经成为以需求为导向。世界贸易格局已经发生变化。过去强调外汇越多越好,而现在外汇越多越有可能“被剪羊毛”,赔的也就越多。国际产业竞争和合作态势都在发生变化。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金融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变化,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期待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首先是立德树人,强调国家意识。对外经贸大学是一个涉外的财经类高校。过去我们以为国际化人才外语很重要,在课程设置中语言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后来又发现技能很重要。最后,我们发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是知识和技能问题,也不是语言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会说五国语言,实际是做人的问题,是人的责任感问题。

  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首先是国家意识、道路意识,就是中国道路。道路不仅决定国家命运,也决定个人的命运。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出去后是代表中国。一定要告诉学生中国梦,告诉他们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对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国家意识至关重要。

  其次,是责任意识。责任是品德教育的灵魂。责任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是首位的,在大学生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诚信教育、使命感教育、忠于职守、意志力,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自己是中国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变迁,知道中国在国际视野中的位置,才可能在多元文化冲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

  再次,是职业道德。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市场中进行商务谈判、协调、文化传播时,职业道德非常重要,包括法律意识、信誉意识、规则意识、职业操守等等。

  最后,需要学生学会专心、专注和专业。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阅读终端的多元化,今天的学生面临最大挑战是难以专注。所以,教会学生专心、专注、专业等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成为国际化人才非常重要。

  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之间是互动的,这四个要素都是非智力因素。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自己认为重要,这个问题才能解决。简单举例,我校一个2011届毕业生孙世伟,英文很好,同时学了阿拉伯语和会计专业,毕业后到了中国水电国际公司,刚工作3个月就被派往南苏丹从事审计工作。去了之后碰到人质劫持事件。孙世伟语言好,一边在现场安抚人质,一边跟苏丹绑匪协商。在中国外交部门的配合下,终于成功地将32个人质解救出来,被网上称为“淡定哥”。这个学生的培养让我们感到,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构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

  构建国际化的学科课程体系。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国际跨国公司管理、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商务外语、国际财经与传媒等等。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当中,开设世界历史、地理、宗教、风土人情,还有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西方音乐史、绘画摄影欣赏等课程。我校教师刘欢教授的西方音乐史,就特别受大家的欢迎。正是因为基于这样的国际化背景体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是全面、立体的。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是三语国际贸易同传人才,例如“中日韩”、“中美英”、“中美日”等,国际组织复合人才、多语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多语国际经济法专业人才、多语奢侈品设计鉴赏管理人才、跨过贸易协调和仲裁人才、文化贸易产品设计与策划人才,等等。

  构建跨学科专业技能交叉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例如法律经济法开设经济、法律、语言、艺术等课程;经济传媒方向开设经济、传媒、语言、艺术等课程;经济管理方向开设有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这些课程既有语言类、又有技术类,教材也涉及多文化沟通,涵盖管理,经济、理论、艺术、政治,等等。

  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国际化

  改变过去封闭的教学方式,通过国际办学、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等国际化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如通过国际暑期学校,把高水平的外籍专家教授“请进来”,把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校已经连续两年开办国际暑期学校,每年校内学生约有2000多名在暑期学校学习。

  教师的教学方式国际化。鼓励教师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传播等教学,放在全球化框架及发展变化中进行。比如国际贸易,教师会讲授从多哈谈判转成FTI谈判的原因、变化过程等。同时,设计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诊断教学、圆桌式教学等基于结果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大家共同讨论。

  例如,思政课中有一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讲到中印关系的时候,思政课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个课程的主题、要点,目标、要求、测评标准等做成方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考究文献,两国建交时间、“蜜月期”、领土纠纷、战争、关系恢复,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来归纳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国家的关系由哪些因素来引导,变化的规律又是什么?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处理各国关系?今后应该怎么做? 这些对于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思政课中还有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以“中国梦”为主题设计微电影作品。学生自愿组团参与,确定主题,自编自拍自导,最后展示。全校216个小组提交了216个作品,评出48个优秀作品。大学生对国家、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理解,通过这200多个作品一一呈现。当问及学生“为什么拍得这么好?”时,学生回答“您到过凌晨4点的贸大校园吗?”一切都已明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时间积极思考,对于推进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校还开展了“感动惠园”十大人物评选,学生自己评选,自己从实际中去挖掘、去发现。十大人物评选出来,有教师、食堂工作人员、支教学生,还有留学生。我校多米尼克留学生帕西,在多米尼克“石狮事件”发生时,使馆与她联系后,她毫不犹豫地从几十公里外的家中奔向罗索。面对当地民众对石狮的误解,向民众介绍狮子形象在许多国家的正面含义,号召民众包容开放。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步步消除了隔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搭建中外学子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她感动了所有经贸大学的师生。

  学生学习方式的国际化。积极借鉴使用国外领先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教材(全英文、双语课程)。此外,作为中方牵头高校,成立了中俄财经类高校联盟,联合培养研究生,开设中外学生网上互动、研讨的平台。

  实习实践方式的国际化。鼓励大学生直接参与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大规模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欧莱雅国际商务策划大赛、WTO国际模拟法庭大赛、莎士比亚戏剧节,学生艺术团赴美国、欧洲、非洲、拉美巡演。这样的国际性大赛有助于学生直接跟国外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

  例如,我校每年组织大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由于时差的关系,美国数学建模大赛期间,美国是在白天,我们是在晚上。大家在网上一起做,每个小组3名学生,是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直接网上英文互动。我校每次大概有500-600名学生参加。平均每年有40多支队伍获奖。学生直接参加欧莱雅商务策划大赛,直接跟美国、英国等国的学生比赛,我校获团体冠军。WTO国际法庭模拟大赛,我校学生获得团体冠军,还有参与香港莎士比亚戏曲节等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教育的全球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改革创新,推进高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首届北京高校党委书记论坛”上的发言编辑整理。)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