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从哈佛课程设置看美国顶尖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的原因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18

【智陈博士:作为在中美两国高校工作多年的学者,我们也经常在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中美两国学生在毕业后的创造(新)力差别巨大?这当然有很复杂的原因(如工作条件、社会环境等),下文提到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不过,在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态度,所谓“研究/探索”,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学生“钻研”得比较深。这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1、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2、学校的选拔制度不是唯分数而论。3、有一定的资源(老师指导、书籍、实验等条件)可以利用。而在中国,要做到这些,在中小学近期内较难;在高校,应该不是太难。但到了高校,中国大部分学生往往已经没有研究/探索的兴趣了。

因此,在中国,作为家长,若是要想培养自己孩子的创造(新)力,我们想可以做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在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后,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多额外的负担(如奥数、各种乐器,等等;当然,若孩子真喜欢奥数、乐器那又另当别论),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多加引导培养;家长若能参加进来就更好了。】

 

从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大陆很多高校以为通识教育就是开设不同学科的一大堆大而全、但是又都不深入的《概论》课程,这是对通识教育的巨大误解。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是在好几个关键领域内都开设一系列经过精心挑选的、有时主题显得非常小但是内容非常深入的课程。这与浙大近年来提出在宽、专、交的基础上实现精、深、通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浙大的老师可能还没有普遍认识到,宽、专、交在所有档次的大学都可以做到,但是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可以做到精、深、通。其中是途径和方法,才是目的。这个是融会贯通的,而不是对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都有肤浅的接触和了解、显得似乎知识渊博的。所以,我觉得通识教育的说法本身其实也并不准确,也许改成通才教育会更好一些,而且这里的通才并不是什么都会的人才的意思,而是融会贯通之才的意思。在国学大师马一浮给浙大写的校歌里,对这一教育要义,有非常精准的表达: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

我曾经在一次报告中以挖井来作比喻。现在国内的大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的门数是美国的两倍甚至更多,但是通常学习的深度就比较有限(就像是挖了一大堆面积很大但是深度很浅的井),学生表面上学了很多东西(挖出来了一大堆沙土),学生也非常辛苦、学习和考试压力很大(要挖一大堆井非常辛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感觉自己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逐渐有融会贯通的感觉,几乎从来没有体会过智慧的愉悦,反而只体会到学习的辛劳,毫无趣味可言,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四年的时间里基本都在挖沙土,但是从来就没有挖到过泉水,没有体会过智慧之泉的甘甜!

而美国顶尖大学的秘密,在于他们的课程是精选一个主题,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师精选过的材料(对应主题的经典教材、关键著作及论文原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写作和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能对这些精选的材料有透彻的了解,从而在一个主题上挖的足够深,并掌握这个主题的杰出学者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课程结束时,通过学生写课程论文,在该主题的某些小的点上,甚至可以达到所学习的主题的最前沿、最深入的程度,从而体会到智慧的愉悦。

在不同学科的多个主题的多个点上都以某种方式和方法体会到智慧的愉悦(挖到智慧的泉水),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不断得到提高,最终在某一个时刻发现自己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了融会贯通的感觉,就像练武之人苦练内功心法,某一天终于发现自己已经彻底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只有打通了任督二脉的人,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同样的,只有让学生能够最终实现融会贯通,拔尖创新型人才才会不断涌现。中国的大学教育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没有以让学生最终能实现融会贯通为目的,存在方向性的错误,所以才会一直培养不出令人满意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