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高校学生素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竞赛相关网站链接
学生创业就业指导
学生素质技能竞赛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正文
企业能为计算机人才培养做什么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时间:2014-7-23

 在复旦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孙祥彦、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王杉,曾经是在两个不同城市的计算机专业普通青年。然而,今年上半年的一次人生交集,让他们成为了好搭档,也共同立下了享受“编程之美”的职业理想。

  让他们相遇的正是“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今年已经是第三届。这是一个面向高校学生开展的大型编程比赛,致力于帮助更多年轻人了解、运用编程方法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并加强他们在协作、沟通等方面的软实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比赛中,孙祥彦和王杉一路过关斩将,冲进决赛。根据赛制,决赛必须由完全不认识的选手组队参加。就这样,擅长编程的孙祥彦与擅长算法的王杉结成联盟。在Code Hunt这个有意思的平台上,二人完成了运用编程知识与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作品,收获了冠军头衔。除了奖金外,他们还可获得进入微软中国研发部门实习和到美国访问学习的机会。

  “不仅在比赛中认识了朋友、锻炼了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利用编程解决了实际问题,感觉很好。” 孙祥彦说。

  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当前一些IT公司举办比赛的初衷。有研究者表示,计算机行业发展迅猛,应用性强,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视野的开拓,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储备人才、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重要机会,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微软开展了一系列支持本地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例如,微软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与项目,针对性地激励、培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鼓励他们开拓视野、锐意创新。2002年,微软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长城计划合作备忘录,围绕人才培养、研究合作、课程创新及学术交流四条主线,积极为提升中国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作为“长城计划”的一部分,微软的“明日之星”实习生项目、微软创新人才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等遴选、培育了数以千计的基础科研人才。同时,微软还不断深化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了8个教育部重点联合实验室。此次“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正是微软人才战略的缩影,为中国计算科学的未来之星们筑就通向更广阔科技世界的桥梁。

  对此,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博士表示:“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青年开发者则是中国计算产业的未来。多年来,微软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激励、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助力推进整个中国计算产业的发展。”

  这种目标体现在每个项目与活动的细节中。例如,在空气污染、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凸显的今天,通过更加智能、人性化的应用与IT系统改善城市与人类生存现状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公认的实现途径之一。本届“微软编程之美挑战赛”便是以城市计算为主题,借助微软公有云Windows Azure和必应地图等平台,在决赛中使用城市中的真实数据与场景,还首次引入了基于Windows Azure、由微软研究院开发的Code Hunt(www.codehunt.com)在线编程与评测系统。

  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总监潘天佑告诉记者,计算机思维的养成对任何类型人才的培养都很重要,微软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中,希望能够在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养成上发挥积极作用。

  “数学科研使用抽象的方式进行呈现,但无法呈现过程,而计算机擅长做各式各样的流程描述。当你了解编程,就会明白很多想法可以用程序描述,之后会变得清晰且可重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描述很多想法,从而解决很多问题。”潘天佑说,“因此,我们倡导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思维,就像拥有数学思维一样,这种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研究者表示,对于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来说,计算机思维的养成对其一生都有帮助,相关企业若可以在此方面发挥作用,与教育部门合作,或起到正规教育的补充作用,将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