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办学理念文化
质量发展特色
重大改革举措
优秀师生校友
网员单位名录
网员动态要闻
申请加入网员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办学理念文化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暑期学校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
来源: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 时间:2012-12-31

 

        ●形成三大系列、由约130门课组成的特色课程群

  ●每年有3000余名本校和国际学生参加“国际小学期”

  ●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高质量课程的建设

  ●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9年起开始改革学期制度,在原来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的基础上,于每年7月增设夏季学期,举办暑期学校(也叫“国际小学期”)。经过四年实践,项目形成广泛影响,取得初步成功,为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的新途径。

  一.主要举措

  ——坚持“双向国际化”

  暑期学校积极探索“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的提升国际性战略。“在地国际化”是指立足本校营造国际化氛围,提升国际性。本校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国际一流课程,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双向国际化”是指在“引进来”的同时,通过暑期学校,将本校一些优势的、有特色的学科成果转化为系列课程并推向国际,让外国教师和学生了解本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学习相关课程,同时辅之以其他特色教学活动,以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更加科学、全面地提升国际性。

  ——精心设计课程

  目前暑期学校的校级核心课程相对稳定在130门左右。课程群包括三大系列,即: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包括中国政治、中国法律、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发展等6个专题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包括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学科3大类;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培训课程。其中,“中国发展系列”“中国社会系列”课程以及对留学生开设的太极拳、中国书法和中国音乐等课程是陆续新增的,以此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正在经历的快速社会变迁,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和理解。除语言培训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为全英文授课。

  ——精心聘请授课教师

  暑期学校课程师资主要由国际一流大学的外籍教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等国内外知名教授以及优秀海归博士组成。除本校部分优秀教师承担暑期学校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及对外汉语培训课程外,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有58名、68名、85名和101名海外一流大学的教师与本校优秀教师一起承担暑期学校课程。海外教师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近70所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校针对暑期学校课程特点,专门制定了特别的薪酬、差旅及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吸引了优秀教师参与暑期学校项目,保证了暑期学校师资的高水平。

  ——招收国际学生与本校学生同堂上课

  按照修订的培养计划,要求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需选修一门暑期学校课程。同时,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可报名参加暑期学校。为了促进中外学生交流,学校积极招收国际学生与本校学生同堂上课。专门建设了暑期学校项目英文官方网站,制定详细的暑期学校项目宣传推广计划。2012年,暑期学校共录取了317名海外学生,其中外国籍学生214人,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94人,港澳台籍学生9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暑期学校组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课程体验活动,如根据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到白云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组织部分外国学生到国家汉办实地考察等;生活体验类活动,如组织国外学生游览故宫、长城、颐和园,参观中国国画展等;学习交流类活动,如以学生伙伴(Partner)的形式让本校学生与国际学生结对子,举办国际学生和本校学生交流晚会等。学校期望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直接的全方位交流,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感受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

  ——坚持校院“两级办学”模式

  暑期学校实行校院“两级办学”的模式。除学校层面组织开设核心课程外,各学院在暑期学校运行期间还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开展各种特色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5000多人次参加上述相关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暑期学校的内涵,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初见成效

  一是广大学生普遍感到受益。暑期学校开办四年来,在校学生踊跃参加。每年都有近3000名本校学生参加暑期学校课程学习。根据2011年暑期学校问卷调查结果,学生们在多方面都认为受益较大,其中包括:有机会聆听国际顶尖教师授课,拓宽学术视野(58.97%),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35.82%),培养了专业兴趣(29.45%),与国外留学生同堂上课、感受国际性(31.41%)等方面。暑期学校在“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此同时,参加暑期学校的国际学生也表示受益匪浅。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国际学生认为通过参加暑期学校,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汉语水平,还结交了很多来自中国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加深了对学校以及中国文化、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同时还改变了他们以前对中国的一些不当看法。

  二是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来自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师将一流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带到暑期学校课堂,在讲授的同时,穿插使用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习、实验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作业量大,教学环节多,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带动了本校教师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重视。目前,暑期学校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正在被推广到其他学期的教学中,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是建设了一批高质量课程。经过四年的建设,暑期学校已经基本建成了以“名师+名课”为特点的课程体系。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知名学者开设的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已经成为颇具吸引力的特色课程群。由国际一流教师和人民大学优秀教师共同开设的一些学科前沿和学科通识类课程也受到好评。根据2011年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有87.03%的学生认为暑期学校符合或者超出自己的期望;有74.05%的学生认为暑期学校教学效果非常好或很好;88.23%的学生认为暑期学校师资水平高或很高。

  四是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为强化校际交流和教师间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暑期学校期间,很多年轻教师得以方便地旁听国际著名教授所开的课程,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助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交流平台,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发挥了积极作用。暑期学校的国际师资由各学院聘请,很多国际教师除在暑期学校开设课程外,还在聘请学院开设讲座、学术讨论会等,加强了中外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各学院和教师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密切联系,也为进一步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五是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暑期学校已经成为人民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暑期学校实行全英文授课,极大地方便了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激发了国外很多大学和学生的浓厚兴趣。2012年暑期学校从3月初开始接受报名,到7月底项目结束,项目办公室共解答了近500名国际学生的咨询,回复了5000多封咨询信件。国外大学中选择利用暑期学校与学校开展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换的合作学校逐渐增多。

  六是积极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路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坚持学习借鉴国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同时,更大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向世界。学校在举办暑期学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双向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通过加强课程设计,为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学校优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搭建了重要平台,初步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一条路径。暑期学校中开设的中国发展、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等系列课程受到了海外学生的广泛欢迎。(选自《教育体制改革简报》)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