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办学理念文化
质量发展特色
重大改革举措
优秀师生校友
网员单位名录
网员动态要闻
申请加入网员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质量发展特色  > 正文
扬州大学:让师生成为本科教改获益者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7-23

 又到一年毕业生求职季。近日,广东省水文局再次派人到扬州大学招聘毕业生,和往年不同的是,他们今年将事业单位招考的面试官带到了现场,面试合格当场办理录用手续。这已是该局连续第10年来校招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肯定,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最高褒奖。扬大的校园里,本科教学质量这根弦始终绷得很紧,从师资、课程到范式,都在因时而变、应势而变,只为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可以底气十足地走进职场。“扬大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下得去,上得来,留得住,好用!”广东省水文局人事处处长耿华卫称。

  授业之道:打造课堂教学的“金讲台”

  最近,文学院的肖淑芬教授收到一份惊喜:学校对获得2011和2012年度本科教学“金讲台奖”荣誉称号的教师下达了两万元的专项教改建设经费,重点支持获奖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提升本科教学质量,鼓励引导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擦亮讲台。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组织评选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誉为该校教学工作的“百花”、“金鸡”和“华表”奖。2012年,学校又新设了“金讲台”奖,对连续3年入选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予以特别表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学校会将这些优秀教师请上领奖台,接受全校师生的礼赞。

  如果你在扬大的教室里,见到银发皓首的老者,请不要感到奇怪,他们是学校聘请的教学督导。从1997年起实施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已经成为该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的一个品牌。17年来,教学督导的队伍从退休老教师扩大到在职院领导、校领导,督导的工作内容从督教扩大到助教、助研,督导的工作领域从课堂教学扩大到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督导制度的设立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压力,也给他们带来了动力和惯性。

  “每次课后,陆教授都会帮我梳理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有时候还亲自示范,让我逐渐爱上了课堂教学。”陆明星是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一名年轻教师,提到教学督导陆自强教授,他总是满心的感动。自从听了他的入职第一节课后,陆教授就“粘”上了他的课堂,一坐就是一学期。

  去年,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先后组织了多期主题教学沙龙活动,并举行“微课”教学比赛和“慕课”专题研讨会。学校每年拿出30余万元立项资助教改课题,去年全校共有6项教改研究课题获省级立项, 2项教学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破而后立:启动本科教学“改革特区”

  去年7月,文学院的“专业层面整体推进研究性教学综合改革试点”等两个教学改革特区获准立项,这是该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

  “学校投入专项资金,采用更为科学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和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性教学改革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加大研究性环节与实践性环节的比重,培养社会适应性更强的本科人才。”扬大教务处长张清介绍道。

  特区“特”在哪?改革如何破题?一年多来,两个特区率先扛起教学改革的大旗,积极探索,不断迸发出思想与实践的火花。

  由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习惯与教学方式,增加了非课堂教学时间与多元化教学工作,老师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构课程。张清表示,对教师而言,这一转变也意味着重要的挑战——教师必须进一步精炼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张玲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进入特区学习以后,李春媚老师成为她的课程导师。得知张玲是个文学写作爱好者后,李老师决定另辟蹊径,每次课堂讲授后,她都会就小张的作品组织讨论,帮忙润色。就在半个月前,小张收到九州出版社的来函,由她独立完成的《躁动时代》一书即将付梓,而她的另一部小说也已在联系出版。

  教学改革特区所带来的倍增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师生发展上,更体现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上。据了解,2013年,学校新增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项,其中4个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2门课程获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立项数居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将会适时启动第二轮的本科教学改革特区建设,要结合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向内涵化、特色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校长焦新安表示。

  能力本位:创设情境磨练真本领

  近年来,对于大学根本使命的追问层出不穷,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从未动摇。如何让教学真正回归到大学的职能本位?如何形成良性的共生共进机制?扬州大学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去年,学校获批成立“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科学研究的高端实验平台,学校决定直接面向本科生开放,师生共享,协同创新。生技学院本科生陶成武三年多来一直泡在这个实验室里,他的研究成果“基于李斯特杆菌载体的结核病新型疫苗的构建及其保护性免疫应答”荣获了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一等奖。该校也以全国排名第9的优异成绩连续第三次捧得“优胜杯”。

  教学、科研平台共享机制还催生了教学、科研成果的双向孵化。医学院李湘鸣教授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教具“DIY达人”,他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带领本科生自制教学与实验仪器,将课堂教学与仪器优化改造结合起来,学生醉心其中,受益匪浅。“我在李老师自制的超净工作台上做完了大部分的大学实验。”杨晨同学从大一就成为李教授的工作助手,她

  对此深有感触。

  走出校园,扬大学子还有属于自己的“第二课堂”。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与扬州大学有着1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3年,动科学院与之共建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截至去年底,全校共设立校企“产学研”联盟720多家,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到广袤的田野上,走进轰鸣的车间里,创新思维“火花四溅”,实践成果“遍地开花”。

  通识课程、创新学分、研本1+1……一个个改革热词不断出现在扬州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广大学生则成为改革的受益者。2010年以来,该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日益增强,不断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学生年底就业率连年超过95%。

  “本科教学是大学的灵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我们要让师生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持续获益者。”扬大党委书记、国家级教学名师夏锦文教授表示。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