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办学理念文化
质量发展特色
重大改革举措
优秀师生校友
网员单位名录
网员动态要闻
申请加入网员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办学理念文化  > 正文
武汉纺织大学"纤维轮"发展理念转出特色办学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16

“纤维轮”转出特色办学路

——武汉纺织大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纪实 

  54岁的邱亚夫是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这家2011年营业收入达153亿元纺织企业的老总,面对国际纺织市场的风云变幻,一段时间曾经萌生了离开纺织行业的念头。2011年邱亚夫访问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技馆,这次访问不仅改变了他对纺织工业的认识,还让他决定加大对纺织科技研究的投入。邱亚夫说,“纤维轮”将成为他人生道路和如意集团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邱亚夫所说的“纤维轮”,是纺织科技馆里由“千人计划”专家、武汉纺大教授王训该精心设计的一个圆轮状的图表。图表的中心是“纤维”,与之相连的一轮是“天然、人造、微米、纳米”4个主要纤维分类,由此辐射出的16个扇形,则涉及各行各业。

  如今,“纤维轮”发展理念已成为武汉纺织大学办学的“法宝”,也是武汉纺织大学特色办学的缩影。2010年以来,武汉纺织大学大刀阔斧调整学校发展方向,在凝练特色、提高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重新认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958年建校的武汉纺织大学,在其并不算很长的发展道路上曾经迷失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纺织工人大量下岗,纺织企业面临转型,当时的武汉纺织工学院日子同样不好过。正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原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八大纺院”无一例外纷纷改名,如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1998年,武汉纺织工学院也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改名之后的武汉科技学院,正赶上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快速提升。以学科建设为例,当年纺织工学院专业设置以纺织、印染、化纤、机械、电气自动化为主,改名为科技学院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涵盖了八大学科门类46个专业,学生数也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近3万人。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学校也敏锐地发现了发展上深层次的问题:在高校林立的武汉,武汉科技学院太没有特点了,老百姓常常把它和武汉科技大学相混淆;更为可怕的是,学校与纺织行业企业的联系淡,虽然学校有了八大学科门类,但新发展的学科专业难以做大做强,真正能有核心竞争力的还是和纺织相关的学科专业,获得各种奖项和社会认可的也集中在这里。

  学校上下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2009年,学校酝酿再次更名,对校名中是否重新启用“纺织”二字,校内师生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好不容易把“纺织工学院”改成了“科技学院”,再改回到“纺织大学”,路会越走越窄。

  “作为一所省属大学,办学资源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在高校林立的湖北,只有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会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学校党委书记尚钢认为,中国是一个纺织大国,湖北又是一个纺织大省,目前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纺织,湖北省六大支撑产业中也有纺织,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还是行业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武纺都大有可为。特别是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因为纺织方面的研究获得三项国家科技大奖,更坚定了学校决策层更名为“纺织大学”的信心。

  2010年3月,武汉科技学院再次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逐渐达成共识,下定决心凝练办学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做大做足“纺织”的大文章。

  学科建设“嵌入”产业链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从2010年开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已经占到全球出口份额的三成以上。

  武汉纺大人心里清楚,中国已经是一个纺织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纺织强国,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国内唯一以“纺织大学”命名的高校,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舞台,也清楚自己的能力所限。从学科和专业建设入手,他们提出了“大纺织、超纺织、现代纺织”的发展理念。

  和许多地方大学一样,武汉纺织大学先后合并了原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和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拥有三个校区。由此也形成了纺织与材料、环境与化工、机电与信息、艺术与人文、管理与经济、理学基础等六大学科群。这些学科能否与“纺织”对接、如何对接?经过论证,他们提出了“纤维轮”概念,把“纺织”的概念由传统的服装领域,延伸至土木工程、采矿业、农业、医药、航空、海运、安全防卫等众多领域。这样,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

  学校加大了学科结构调整和学科资源整合的力度。“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特别是对行业特色大学而言,更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武汉纺织大学校长韦一良说。他举例说,过去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学校的三个校区都开设,相互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资源整合后,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撤销了原人文社科学院,取消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招生,其他学科专业分别并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学院和经济学院。

  围绕纺织材料、纺织加工、染色整理、产品检测、产品设计、纺织经贸等纺织产业链和技术关键环节,他们提出了学科专业“嵌入”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逐渐增加新的专业、改造旧的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地方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武汉纺织大学学科办主任姜明华说。

     

 在服务地方行业中求发展

  从2011年开始,为了推动学校与行业的深入合作,武汉纺织大学实施了“112”工程,即“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和“双百工程”。他们在各纺织大省都选定一家纺织服装示范企业,在湖北省内各地级市选定一家代表性纺织服装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和联合开发;同时,邀请百名企业家走进校园,选派百名博士、专家进企业,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交流合作。“112”工程的实施,更加明确了学校服务地方行业、注重内涵发展的大方向。

  学校在广东省的“一省一示范”位于顺德市均安镇。均安是我国牛仔服生产的四大名镇之一,拥有2000余家牛仔服加工厂。从1979年第一家牛仔服加工厂在这里设立,短短33年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牛仔服制造国,年产值达3000亿元至4000亿元。对于这样一个规模不小的服装产业,一直以来却少有人研究。高污染、高能耗、无核心技术、无知名品牌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牛仔服生产。

  “牛仔服生产的产业链最长,涉及60多道工序,学科交叉性强,又是一个民生方面的小课题,很多搞研究的人不愿做,有的也可能没有能力去做。”武汉纺织大学科技处处长易长海说。2011年,广东省科技厅、均安镇政府与武汉纺织大学等合作成立了广东均安牛仔服研究院,共同打造广东牛仔服装的公共研发平台。易长海说,他们正在进行的牛仔服装清洁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预计可以为企业节水30%以上、节电20%以上、节省蒸汽35%以上,极大减少纺织印染污水排放。

  湖北省孝感市的“一市一项目”选在汉川市马口镇的湖北际华3509纺织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晓广带着一个团队,常年在这里进行功能性纺织面料技术研究。该项目通过在涂料载体中加入功能性单体,能使面料同时具备阻燃、防水、透气、抗菌、导电等功能,具有节能、环保、高效创新等优势,市场前景非常好。目前该研究已处于中试阶段,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校企双方组建了研发、工程、协作、后勤等多个团队,会集了高分子、纺织材料、工程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教授、博士20余人。

  际华3509公司原是一家生产军服的军工企业,近几年通过产业调整、转型升级,日子逐渐红火,年销售收入已达10亿元。“今年纺织行业普遍不太景气,马口镇附近60余家纺织企业不少都已经停产。越是这个时候,越希望高校能和我们一起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际华3509公司党委书记张小平说。

  在不长的时间里,特别是重启行业校名两年多来,武汉纺织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纺织相关课题全校实际到账的科研经费从2008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0万元,生源状况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引进两位教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自主培养的徐卫林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这些成绩都开创了湖北省属高校的先河。

  这张骄人的“成绩单”,也是对一所地方大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回报。(记者 储召生)

以特色求生存 以服务谋发展

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 尚钢

  当前,地方高校最大的问题是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质量亟须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武汉纺织大学的办学实践表明,地方高校要走好内涵式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服务谋发展,重点是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学科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武汉纺织大学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的重任。我们将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的道路,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办学目标,以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的专业建设思路,精心培养“知识、能力、品格”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产业前沿需求、面向企业重大应用需求,努力构建“立足纺织、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产学研用互利共赢科研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纺织行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