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机构简介
工作动态
科研成果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机构简介 > 正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简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18

一、沿革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前身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室。自1997年底筹办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始,根据政府对学院提出的“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的发展要求,学院就设立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简称高职研究室),研究高职教育和学院发展战略问题。在学校发展初期,高职研究室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论文集编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工作。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为更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0012月,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正式成立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高教所),成员有姜蕙、王世豪、黄少平,直属学院院长管理。高教所的定位主要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同时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教所在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推动高职教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为进一步推进高教所的建设,加强对整个学院高职教育研究的领导,经200711525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务会议决定,确定高教所为处级单位,由学院院长陈智教授兼任所长,黄少平副教授任常务副所长。

二、研究队伍与研究力量

高教所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专职研究人员7人,行政管理人员兼学术秘书1人,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学位者3人,学士学位者2人,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在境内外聘请了10名学术顾问,8名校外兼职研究员。

(一)专职研究人员

所长陈智是清华大学原副教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内著名高等教育管理专家。常务副所长黄少平是文学副教授,近年来从事大学通识教育教学与研究, 推进学院《大学国文》等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与从事院校发展研究。王世豪教授,是毕业于中山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从事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研究。陆启光副教授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主要开展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通识教育等方面的研究,2005年被聘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学科专家组成员,2007年被聘为佛山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刘金玉副教授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硕士,从事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杨婕博士是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及翻译。

(二)学术顾问

聘请著名学者王冀生教授、顾明远教授、潘懋元教授、杨叔子教授、谈松华教授、王义遒教授、朱小蔓教授、黄俊杰教授、黄光国教授、王广亚先生为本所学术顾问。

王冀生教授是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曾任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全国高教研究会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北大、清华等30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曾出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代大学文化学》、《大学之道》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潘懋元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编著有《高等教育学讲座》(1983)、《高等教育学》(1984)、《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1995)、《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潘懋元论高等教育》(2000)、《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2001)、《中国高等教育百年》(2003)、《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2004)等10余部。

顾明远教授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教育大辞典》(主编)、《中国教育大系》(主编)、《世界教育大事典》(主编)、《教育学》(主编之一)、《比较教育》(主编之一)。

杨叔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倡导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约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近二十万人次的听众。由他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一书,已发行数十万册。发表有关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论文50余篇。

谈松华教授,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上海教育科学院顾问。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现状及展望》、《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大学政治思想简史》等。

王义遒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曾长期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常务副校长。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上也有许多建树,著有《谈学论教集》两集和《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书。

朱小蔓教授,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督学,兼任中国德育杂志社社长、主编,参与并合作主持教育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合作专著、合著和主编二十余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广亚先生,台北育达商职创办人,现任台北育达高级商业家事职业学校创办人兼校长、桃园育达高级中学创办人、苗栗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创办人、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创办人,财团法人广兴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先后著有:《进德与修业》、《杏坛纵横》、《成功与失败》、《人生拾零》、《每周座右铭》等。

    黄俊杰教授,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黄俊杰教授在历史专业研究工作之余,也参与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工作,每年主办有关高等教育或通识教育之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转变中的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现况与展望》(2006)、《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2004)、《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 2002)、《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7), 另编辑《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的新展望》、《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的新挑战》、《大学理念与实践》、《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等书。2004年后单是在大陆学术期刊上就发表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学术论文30余篇。

黄光国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致力于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著有中英文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曾获得台湾杰出研究奖三次,优良研究奖十余次。

(三)兼职研究员

聘请了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冯增俊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高宝立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田玲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殷小平讲师、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黄俊杰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主办的《通识在线》杂志副总编辑林孝信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才清华助理研究员为本研究所校外兼职研究员。校外兼职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

冯增俊教授,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生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理事、广东高教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比较教育、教育现代化及教育人类学研究,出版《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论》、《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等个人专著5部,主编及合著20部,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许多成果获奖。

高宝立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近年来从事高职人文教育研究,公开发表“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田玲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政策、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公开发表“留学教育效果评估理论框架的探讨”、“大学在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大学生存心态的形成”等学术论文。

林小英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政策、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主要著作有:《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 合著 民族出版社2003 )、《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 译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4月)、《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公开发表“理解教育政策:现象、问题和价值”、“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规则和自由裁量权:以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为例”等学术论文10余篇。

殷小平讲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从事高等教育、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公开发表“谈潘懋元教授的博士生培养之道”、“中国有通识教育传统吗? 、“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学术沙龙:精神之家与创新之源”、“论中国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等学术论文10余篇。

三、主要成果

(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研究

为深化高职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所长陈智教授从2002年就开始研究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关于大学的基本性质、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思想,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对大学方向、使命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的职能、作用、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办学理念在哲学上讲,是教育精神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因此,如何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如何找准地方高职院校的定位,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办好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这类新型高等院校的关键。为此,陈智教授带领同事们在对顺德及珠三角经济社会和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之后,2002年制定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五发展纲要》,在《纲要》中提出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以人为本是核心。大学是培养人的场所,而不是制造工具的地方。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人格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学中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一所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院校,但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样不能背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所以学院把技术当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中心地位和深入广泛的人文关怀,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思想品德、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同时,也要为全院师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

围绕办学理念的研究,200412月至今,一方面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系列论文,一方面组织和参与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议,与高水平专家学者交流与探讨。

首先,陈智教授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紫荆》(香港)、《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了 “立足地方 办出特色”、“探索高职教育新理念”、“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理念与实践探析” 等研究办学理念的论文。

其次,高教所策划和组织了在顺德和校内召开的多次重要学术会议,研究学院的办学理念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问题。2005115-16日,《教育研究》杂志社、《南方日报》理论评论工作室、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顺德联合主办了国内首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该论坛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潘懋元教授、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1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论文已经由陈智教授主编结集出版),初步总结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高职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当年积极参与论坛研讨的《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研究员近年来从事的高职人文教育研究与该论坛研究成果和我院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56月,我院主办“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会议”,陈智教授向大会报告了关于办学理念的重要论文。

200512月,我院承办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促进了广东省省内高职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陈智教授向与会代表系统地介绍了我院办学理念研究成果。

第三,积极参与境内外学术研讨会,报告研究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

20064月,在武汉举行的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上,陈智教授在大会上向海内外学者报告了办学理念研究成果,并系统介绍了在办学理念指导下我院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00610月,参加台湾通识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研习会,陈智教授在会上作了“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通识教育”的学术报告。

(二)通专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3年起,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学院深入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专结合实现“人统”与“事统”两类学问的统一,让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学院从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确立通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既会“做事”、又会“做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观改革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三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规划。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实践为突破口探索“课堂中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等通专结合人才培养途径。

200412月以来,在通专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方面,所长陈智教授在《教育研究》、《通识在线》(台湾通识教育学会主办)、《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构建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通识教育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等论文。

此外,高教所组织了多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和举办系列通识教育学术讲座,邀请著名专家一起研究和探讨通识教育与通专结合问题。

200610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了“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邀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和台湾著名通识教育专家、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等海峡两岸著名专家学者。陈智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73月,学院又在校内主办了“21世纪全球化时代大学人文教育论坛”,邀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院士、副主任委员王义遒教授和台湾的黄俊杰教授、卢克宙先生、刘金源教授等海峡两岸的著名专家。陈智教授在大会上发表了“21世纪全球化时代高职人文教育的探索”,明确了新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走向。

20074月,我院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杭州联合主办了“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商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筹建事宜。陈智教授作为筹备组组长在大会上发表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开创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的动员报告。

20073月—6月,先后邀请14位台湾著名学者来校开展了28场次通识教育讲座,共有6000多人次参加,深受师生好评,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教育交流,也为推动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200610月,学院办学理念和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列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了《不废江河万古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文集(第一辑)》(陈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月版)和《不舍昼夜集——高职教育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陈智编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0月版)两本着作。学院在办学实践中进行的许多新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吸引了国内许多兄弟院校和专家学者来校参观访问,在国内高职教育界产生较大反响。

(三)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为学院改革和发展服务

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本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立足于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紧密配合校内各项改革与发展开展专题研究,积极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和重要决策提供信息与咨询。本所认真总结学校办学成果,研究学院发展问题,为学院改革和发展服务。

20059-20061月,陈智教授主持了学院“十一五”规划。在学院领导下,黄少平常务副所长具体负责“十一五”规划小组日常工作。规划小组以高教所为主力吸纳各专业骨干参与,先后深入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兄弟院校开展调研,多次邀请潘懋元教授、王冀生教授、王义遒教授、杨家庆教授、石伟平教授、高宝立研究员等学者来校召开咨询论证会,高教所先后组织校外兼职研究员来校召开咨询论证会,最后完成了《顺德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调研报告》(36万字),20067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规划小组制定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纲要》,从学院发展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办学规模、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六个方面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描绘蓝图。该《发展纲要》已经成为学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学院“十一五”规划的许多内容直接被地方政府采纳,成为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区政府审定学院“十一五”发展纲要后,已经于20079月启动了我院“十一五”期间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实训大楼55600㎡、学生宿舍46200㎡、饭堂6500㎡、教工周转房9700㎡、教学楼16100㎡、继续教育与创业培训大楼8300㎡和滨江文化公园,共投资3.2亿元。根据“十一五”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规划内容,学院有序地推进了深化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实践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或精品专业建设、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推进工学结合与“政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取得显着成效,2005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59-10月,为促进学院的产学研工作,承建政府的公共技术平台,刘金玉副教授为学院应用化工研究所和智能家电研究所撰写了“华南家电研究院家电有害物质替代研发中心建设方案”和“华南家电研究院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建设方案”。两个方案均通过专家审核,得到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学院因此获准承建两个研发中心,为构建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创产学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0059-11月,陆启光副教授和刘金玉副教授分别对学院通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与总结,并写出了“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和“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两份特色报告,在2005年学院办学水平评估中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肯定。

陆启光博士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组排名第三),负责撰写“政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 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申请报告,该课题被批准立项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为促进学术交流,高教所就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向“广东省高等技术教育研究会”2005年、 2006年、2007年学术年会递交了多篇大会交流论文,其中刘金玉副教授负责撰写的“‘政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探析”获“广东省高等技术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名)、“以合作平台促工学结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对工学结合新机制的探索”获“广东省高等技术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第一名)。陆启光博士的论文“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个案研究”获“广东省高等技术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65-20076月,高教所组织了校内每周一次学术沙龙性质的高职教育专题研讨,由陈智教授主持,高教所黄少平副教授、刘金玉副教授和陆启光博士分别负责编辑了13集《通识教育资料》和11集《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资料,共约350万字,供研讨的教师参考。

为推进学院校园文化建设,200510月编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读本》,该书200510月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版。

20083月,高教所代表学校邀请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来校就“东亚文化传统与现代”主题开展了10讲通识教育课程讲座。

20093月,以高教所为主要力量在我院举办了“海峡两岸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论坛”,深入研讨“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时代的要求,海峡两岸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化”的主题。此次论坛共有海峡两岸的26所大学、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会后邀请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就“传统文化与21世纪”开展10讲的通识教育课程讲座。

(四)研究人员的其它研究成果

高教所研究人员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研究了社会及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共性问题。

王世豪教授近年来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先后公开发表“顺德城市化的历史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珠三角地区产学研结合机制与途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4.3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区家电制造业的现状、问题剖析——以顺德家电制造业为例”(《软科学》2005.4)、“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珠三角家电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改革与战略》2006.2)、“‘新产业区’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空间特性分析——以顺德家电产业区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6.1)等学术论文。

    陆启光博士公开发表了“农民工被边缘化成因分析”(《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论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意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论职业技术教育对个体和谐发展的作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改革社会用人制度 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实现我国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系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刘金玉副教授先后公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中国近代基督教教会学校的生成探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高深学问的生态特征队大学教学的启迪” (《中国大学教学》2004.7)、“试论闲暇与闲暇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论语》中‘身’、‘己’、‘我’的自我道德教育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试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功能”(《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试论高职院校科研的重新定义”(《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探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