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

——访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

两会召开前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接受了《人民政协报》记者的专访。

吴助理早在1998年,就曾参与过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工作一段时间,亲历了全国政协委员们积极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他说,政协委员们的使命感和参政议政的热情曾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会即将召开,吴助理表示很高兴接受这次采访,首先代表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和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对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心支持以及对《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记者:您能否谈谈《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过程?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在《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吴: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大中小学校调研。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先后发表两篇重要文章,多次主持召开相关座谈会。在工作小组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直接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的基础上,《规划纲要》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少政协委员直接领导或参与《规划纲要》重大战略专题研究,8个民主党派的相关领导和不少政协委员成为特别邀请的咨询专家,各民主党派主动开展教育调查研究,分别提交了书面的调研报告与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及办公室都对《规划纲要》文本起草提出了意见建议,部分委员还参加了总理教育座谈会。在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高等学校招生指标分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克服高等学校行政化倾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等问题上,人民政协、民主党派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已经被吸收进《规划纲要》文本中。可以说,目前的《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凝结着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记者:这次《规划纲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出台了教育方面的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不断指引着我国教育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是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次《规划纲要》是在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新期盼下研究制定的,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明确了新的战略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基本支撑,是本次规划纲要最大的政策亮点之一。

更加突出了教育改革创新。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破解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克服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规划纲要》强调要进行改革整体谋划,并强调改革试点,鼓励探索创新,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更加强调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发展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突出强调促进教育公平。这次《规划纲要》明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化政府的主要责任,从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扶持困难群体入手,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回应社会强烈期盼。

记者:这次中长期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开放性被多方称赞,作为亲历者,你们对公众的参与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吴:公众的参与是支持教育发展的巨大的社会资本。《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先后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余次,参与人员23000余人次,形成了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这次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对教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关注前所未有,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参与者中,既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也有正在读书的中学生,既有教育工作者,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大家都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真切、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情绪表达。不管哪种情况,归结到一点,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关注。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全体同志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所有人提出的意见建议都应当给予尊重,并加以合理的吸收。我们对在第一轮征求意见过程中收集的210万条意见和建议,逐条认真地进行了梳理,直接或间接吸收的有2万多条次。

从长远看,公众的关注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弥足珍贵。我们总的心态是,要以诚恳虚心的态度,为大家发表意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我们坚信广开言路对于科学决策有百益而无一害。真理会越辩越明,即使有些意见暂时没被采纳,也不意味着没有价值。

记者:据说在《规划纲要》研究起草过程中,有些问题大家认识不一致,甚至争论激烈。文件起草组最终根据什么来取舍?有没有一些原则?

吴:袁贵仁部长一直强调,“在千头万绪中理清思路、在千差万别中寻求共识”。在起草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确实存在,这是客观实际。我们对所有的意见都潜心听取,但是吸收什么、不吸收什么,我们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遇到分歧的情况下,我们处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一是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正确与否与利弊得失,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二是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三是强调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强调指明方向,不定框框,认真对待,谨慎取舍,没有把握的、拿不准的先不写入;五是强调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和共识。总之,还是那句话,教育关系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记者:一些比较好的关于决策过程民主化的探索会否变成今后教育部日常决策中的一种常态性的机制?

吴:肯定会。《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好做法将会影响今后的决策和日常工作。比如,多部门合作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经验,可能成为今后我们重大教育决策时的经常性的工作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也将会成为我们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方法;另外,为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加大社会各方面参与教育工作决策的力度,我们已经打算成立若干个教育工作的咨询机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还将成立统筹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机构。

记者:大家普遍认为,《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愿景的描绘很美好,也很鼓舞人心,但也有人对如何落实心存顾虑,请问,下一步有什么具体的落实举措?

吴:大家的担心有一定道理。事实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规划纲要》,起码要给人们提出一个努力的方向。正如袁部长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的,教育改革涉及到观念,体制,以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必须充分注意到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在这次《规划纲要》里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设计了改革的推进策略。第一是自下而上,鼓励支持各地各校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推广。第二是自上而下,因为有的改革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做不了,它需要整体设计,全国统一考虑。第三我们强调了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同时指出,将重视教育改革的协调性。改革需要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动态调整。随着这次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在文本里写到成立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目的就是要完整地设计、扎实地推进,不断地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有《规划纲要》具体实施的初步考虑:一是总规划的要求要在分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和落实;二是要制定分年度方案;三是要制定专门的实施意见。例如对于未来10年的体制改革,我们每年都要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每年都要有年度改革的总结报告。目前,《2010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已经印发,《2010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中。

记者:参与纲要制订全过程给您个人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

吴:第一个感受是:教育太重要了,教育的科学决策尤其重要。而民主、开放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机制保障。今后,我们要将科学的决策机制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下去。第二个感受是: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极大的教育热情,永远值得充分信赖和依靠,值得我们期待。(记者 贺春兰)

摘自:《人民政协报》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与合作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