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经类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中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财经类高校在特色发展时,要处理好办学特色与入主流的关系,既保持特色传统,又入主流与时俱进;要处理好办特色与创一流的关系,创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要处理好办特色与强化通识教育的关系,培养厚基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要处理好特色专业与一般专业的关系,提升学科整体实力。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
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评论》2013年第1卷(创刊号),本期刊约稿注意事项请点击http://www.hie.edu.cn/gzyw_detail.php?id=10537查看。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颁布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10年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纲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的发展模式单一和同质化趋势,严重制约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自身优势的发挥这一问题,从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要求。在国家层面,《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和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高校层面,《纲要》要求各高校要明确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趋向,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取一流。[]财经类高校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一类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类型大学相比,财经类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办出特色?本文就高水平财经类高校特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处理好办特色与入主流的关系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特有的、稳定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一所高校办学优势和特性的总和,它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办学特色从根本上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也会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
财经类高校在发展特色时,一方面要继续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保持面向行业办学的特色,发挥人才培养实践性强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与创新办学理念,做到“入主流”。第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相应的,社会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需求。遵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的新需求,财经类高校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知识内容上,要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探索数字化教学等新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现在学科发展的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强调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融合,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创新。学科的融通发展,也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从国家政策来讲,现在学科学位点的申报、评估,都是以一级学科为口径进行的,这就对学科相对单一的财经类高校形成了挑战。传统上,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高校的学科专业划分更为精细,一些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深入到了二级、三级学科,而且学科之间相对较分散,缺乏充分的交流,这不利于学科的融通和学科生态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及在学科建设中,要打破学科的壁垒,促进学科融通与交叉创新,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依托“大金融学科群”的建设,来带动学科的协调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全国高校公共基础课中首先创设了《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和《管理学通论》三门必修课程,来推动经、法、管三大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第三,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国际化,很多高校未来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国际化的大学,这将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管理制度等很多方面的改革。财经类高校要适应这一潮流,争取“入主流、创一流”,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国际化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国际,积极的对社会开放,发挥这些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应用性强的优势,以合作与服务求发展,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第四,现在高等教育更多的面向大众,终身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不可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未来工作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财经类高校要适应这一潮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要“授人渔而非鱼”,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灌输学生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只有做到办特色与“入主流”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因为,只有“入主流”,做到遵循规律、符合趋势、走进前沿,学校的特色才有生命力,才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为了特色化而特色化,违背办学规律则是“另搞一套”,有可能导致异化而走向失败;但如果单纯追求“入主流”,而否定或丢掉自身的特色,则会导致学校走向衰落。
二、处理好办特色与创一流的关系
独特性是特色最基本的内涵要求。特色之所以成为特色,首先在于它的独一无二与稀少。特不在多,不在独占鳌头,而在于人无我有。但是,独有的、稀缺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例如疑难杂症,办学特色也一样。对于办学特色中的特色,独有、稀缺自然是它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之所以成为特色的前提,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特色成为特色在于它的质优性。质优性是决定特色品质和生命的东西,是特色的本质和生命内涵。一句话,没有质优,特色就没有价值,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特色。[]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发现,世界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那些非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就不高。作为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声誉较高的财经类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这些学校代表了财经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进入21世纪后,这些高校应志存高远,在新世纪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从5所教育部直属财经类高校公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发现,这些高校下一步的战略目标都是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对此,大家也许会疑虑:什么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办学特色有何关系?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一词源于美国,是众多高校类型中的一种。按照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体系,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应逐步达到1:1左右,而且科研经费也应占学校办学经费相当的比例。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提出了两个指标: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和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的数量。[]上述特征指标有一些共同的相对量,即较高的研究生比、较高的研究经费比,以及较低的生师比。当然,没有一定的相对量,就很难谈得上是研究型大学。因此,在学生层次结构方面,这几所财经类高校在未来的招生政策上,基本上都是控制本科生规模,同时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比例有望逐步接近或者达到1 :1。目前,这五所学校的生师比都高达18左右,在“十二五”发展战略中,这几所学校都采取积极引进青年博士教师、海外和国内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战略,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生师比,另一方面也是为学校科研的发展,储备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但在科研经费方面,虽然这些高校的科研经费在成倍的增长,但既无法与国外研究型高校,也根本无法与国内一些理工科、综合型大学的科研经费相比。这是财经类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这些高校发展的障碍。因为经费的绝对量多种多样,研究型大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非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需要追求较高的科研经费绝对量,也并非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综合性的。同时,高校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达到高水平,也无法全方位的为社会服务,关键是有重点的面向行业,以某些优势学科为重点,办出自身的特色,例如芝加哥大学以经济学为重点、麻省理工学院以工学为重点、哈佛大学以公共管理为重点,通过各自的优势学科,来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伦敦经济学院(简称LSE)是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社会科学类大学之一。LSE的独特之处在于,该校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达到上述研究型大学的外在量化指标,也没有追求成为综合性大学,而是以其优势学科为依托,面向行业发展,通过为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政府组织提供经济发展走向、趋势、政策等相关课题的研究,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培养国家领袖,为世界培养高水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库,也为自己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社会科学类大学的标杆。因此,这些财经类高校在发展战略中设定一些具体的奋斗指标,如扩大研究生的比例、加强科研的比重、份量等,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重点应该放在特色建设上,这些高校的特色是有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法、管优势学科,应利用这些学科优势,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层次财经管理人才,成为政府、财经行业发展的智库。因此,办特色和创一流并不矛盾,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如果简单模仿其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或追求单纯的指标,追求片面的综合化,去增设一些理工科专业,以及盲目的提高科研投入等,都会导致学校迷失自我。
三、处理好办特色与强化通识教育的关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传统功能,但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终极体现,高校特色发展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仅是高校所承担的基本责任,更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财经类高校一直以来主要是面向行业办学,为财经部门输送专业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强调应用性;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面向具体、口径狭窄、高度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适应了当时的国家需求,为计划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新需求。因为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种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多。针对一个行业、学生毕业应聘一个岗位,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教学安排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且由于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因此,关键是教给学生能力,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获得:(1)需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 (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 ),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拼盘,而是强调各种知识的融合贯通,强调学生培养的宽口径。(2)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换言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财经类高校应继续发挥其特色,面向财经行业的需求,重视学生精深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是这种专业能力是建立在宽口径、厚基础之上的。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广阔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又有精深的专业能力,是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善于发现的一代,也只有这种创新才能将通识教育基础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
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综合性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精英和领袖,以及学术大师。依据财经类高校学科应用型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财经类高校应侧重培养具有财经特色的应用性拔尖创新人才,继续培养引领财经行业发展的行业精英人才,以及经世致用的实践家。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高校的学科相对单一,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如何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博度和厚基础,以及如何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都是财经类高校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四、处理好特色专业与一般专业的关系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曾指出,无论在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是按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ion)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必定会有一流的学科。教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学科建设的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与学科建设水平直接相关,科学研究的特色更取决于学科建设和特色。因此,高校在形成办学特色的进程中需要把着力点放在学科特色上。[]但是,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如果高校在特色发展时,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上,而忽略其他学科的发展,必然导致学校整体水平不高的话。这种特色并不是真正的特色,而是一种保守和落后。
财经类高校需要处理好特色专业与一般专业的关系。首先,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这些高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拥有财经类特色学科,这些学科通常代表着国家先进水平或行业先进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高校要重点建设这些优势学科,打造“学术制高点”,要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同时注意凝练学科特色。其次,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要以这些财经类优势学科为原点,带动基础性学科的融入,对于那学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又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学科,要给予重点学科的待遇,扶持这些学科快速成长。同时,分层次建立由优势学科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形成高水平的融通。要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滚动式地拓宽和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又能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进而促进学校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升。
五、小结
由于事物都有两面性,优势有时也会对事物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优势,因此在发展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时,科研实力的提升将成为这些学校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财经类高校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科研实力固然重要,但切不可为了发展科研,而受限于追求一些科研指标,一味的“求高”、“求全”。所谓“求高”,就是盲目追求高层次,盲目申报博士点;“求全”就是盲目扩展学科领域,而逐渐失去自身的特色。毕竟,特色才是核心竞争力,是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
[] 黄爱斌.浅议校园文化、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三位一体[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 54-55.
[] 刘尧.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 87-91.
[] 陈冰玉.论基于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之特色办学思路[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5): 163-166.
[] 孙士宏,陈武元.论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化工高等教育,2006(01):79-81+4.
[] 娄延常. 理念·定位·学科——论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 ([J].高校理论战线,2003(04):32-34.
A Discussion On the Path Selection toward
Elite-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Zhang Zhong-hua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lifeline of universities,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worldwide. There are several issues that universities specializing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need to deal with when develop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stream so that universities can hold on to traditions while keep up with the times;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hing top notch to build an elite-level research oriented universities with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a sound knowledge base;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alty majors and regular major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disciplines.
Keywords: Finance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elite-Leve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黄容霞)
引用本文格式:张中华. 论财经类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 高等教育评论,2013,00:1-7.
知网查询方法:打开知网 (www.cnki.net),默认状态即为“文献”,选中下拉项的“文献来源”,输入“高等教育评论”,点“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