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工作研究  > 正文
“砍树”风波砍伤了大学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8-29

          要在方便出行与保护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出行的方便性有许多替代方案,但校园或者城市文化被破坏后,就很难再还原和复制。

  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牌楼路、麓山南路大量行道树,最近被砍去枝桠和叶子,留下光秃秃的树干等待被移走。这条道路位于岳麓山东侧,连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三个校区,曾因道路两旁行道树构成的林荫大道,被称为“承载湖湘文脉的道路”。 眼见麓山路等道路的树要被砍伐移走,几所学校的不少师生、校友表示不满,甚至有人发表了公开信质疑此事。

  修建地铁是为了方便公众出行,其必要性和积极价值不言而喻。对麓山路等道路来说,修一个站已然形成了破坏,而如果再加一个站,受到牵连的行道树将会更多。让人不解的是,当初校方和施工方难道就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按理说,地铁修建多在地下,对地上的建筑破坏相对较小,但建站的影响则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方便出行与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避免因为顾及一方而损及另一方。毕竟,出行的方便性有许多替代方案,但校园或者城市文化被破坏后,就很难再还原和复制。

  在这场颇似“行为艺术”的保卫战中,学生及环保志愿者们的诉求显然值得正视。他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被砍伐、移植的树木的命运,更在于整条道路的风景、格调被完全破坏了。这条被称为“承载湖湘文脉的道路”的林荫大道,可能会因之而成为历史。看似小小的一条道路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积累,具有难以替代的人文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寄托着无数曾生活于此、学习于此、成长于此的学子们深厚的情愫。当某天他们回到校园之时,意欲重温林荫漫步的美好日子,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而再也找不到过去的影子。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你会发现无论是整个城市还是城市的诸多载体,包括大学校园在内,其建筑风格和整体格局,历经沧桑而不曾有多大改变,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遍布城市每个角落。到过牛津和剑桥大学的人,多会对两所大学的建筑风格发出由衷的感叹,并且会在许多国家看到“克隆”了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建筑。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在传承历史的时候,表现出的虔诚与专注,你也会发现,在这些看似陈旧的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然而,当国内的大学建筑热衷于效仿别人,当雷同与复制泛滥,当推倒与重建成为主流时,无论是大学校园还是城市面貌,都已经在丧失特色和内涵。

  大学的建筑就是大学的精神体现,因而其不仅是物化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和延续那些建筑,就是要延续和保护这些文化的载体。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推倒重来的勇气,而缺乏对破坏带来损失的敬畏,也缺少基于历史和未来的底线意识。于是“破坏式保护”等颠倒行为就应运而生,各种珍贵而无可复制的文物古迹、老旧建筑和文化载体,就在城市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千校一貌”是国内一些大学所呈现出的共象,也是部分大学内涵浅薄的注脚。如同这些年的扩招一样,大学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日益成为稀缺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所学校也好,一座城市也罢,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传承,那么也就缺少了内涵。校园文化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构成,因而,城市建设中应注重对校园文化的保护,至少在开动推土机之前,多听听公众的意见,多准备几套备选的方案,尽可能在相关各方之间达成共识,尽量避免后续矛盾的出现。这不但是必要的,应该也是不难做到的。(堂吉伟德 作者系职员)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