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工作研究  > 正文
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5-11-12

  随着科学研究对象的日趋复杂和科技创新活动规模的逐渐扩大,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发展将日趋紧密。协同创新对高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特别是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这一概念最早要追溯到德国学者哈肯(Haken),他于1969年提出“协同学”一词。哈肯指出,在一个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即集体行为,能产生1+1>2 的协同效应。[1]随后协同学的思想不断被推广并应用于众多领域。20世纪80 年代后,协同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在科技创新领域以“产学研合作”为主题探索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或中介组织之间如何通过要素的互动形成创新合力。[2]但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传统产学研一般是以某个企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或亟需培养的专门人才来开展工作,而“2011计划”则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打通协同主体内、外部机制体制的壁垒,力求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性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它的实现不但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包括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院所、企业之间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行业共性技术等问题而共同投入资源、能力,并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3]高校处于协同创新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阵地。而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成果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协同创新中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是指高校科研人员以学校名义或利用学校的物资、技术以及人力资源,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协作、技术咨询等方式,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提供科学研究服务所取得的科研经费拨款和科技服务收入。[4]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一般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种类型。纵向科研经费包括国家级科研立项项目、省部级科研立项项目等国家拨款项目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包括高校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等社会各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经费。科研经费是支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和物质保障,对其实行有效管理,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到科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科研经费管理历来是高校科研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最终目的是使项目出资方(政府、企业等)以及项目承担人和其所在单位获得最大效益。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如何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管理至关重要。首先,在协同创新中,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能够促使各主体获得最大效益的保障;其次,合理的科研经费支出与分配管理,能够避免经费的滥用,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最后,科研经费管理对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取得高水平、有质量的科研成果也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不足 

  地方高校在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科技引擎,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人才优势, 但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机制的驱动下,相互之间的壁垒会逐渐打开,地方高校的地域优势也将随之减弱。因此,要充分激发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需要改革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现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模式还有诸多环节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机构间相互隔离、资源共享性差 

  协同创新注重的是包容、协作和综合,要打破学科、机构以及行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创新和协作。协同创新中地方高校科研主要涉及三个主体:一是科研经费的出资方,纵向课题多以地方政府为主,横向课题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二是项目承担单位,即地方高校;三是科研人员,包括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5]协同创新开展的过程中,要求协同主体间充分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让有限的资源达到充分利用。而目前的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经费制度,部分相近课题由于分属不同部门,资源共享性差。科研经费、固定资产、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分配权不明确,造成部分科研经费的浪费。 

  2.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亟待更新 

  目前,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方政府的拨款,另一类是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科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让等经费。这两大类科研经费基本上都规定了开支的范围,但对开支项目的比例和结构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的纵向科研经费能够促使从事纵向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在提高学术水平、争取科研成果获国家奖励方面得到激励。其中,急需职称晋升的科研工作者在争取这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较高。但目前因纵向项目按照预算科研人员获得的劳务报酬有限,而企业等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相对较宽松,企业重在对项目完成及获得需要的科研成果即可。科研人员从事横向课题研究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但横向课题可能多是解决实际问题,很难产出较高的学术成果。[6]如今,高校对上述两类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协同创新的需要。在协同创新中,地方高校既要满足地方政府的区域特色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企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因此,在协同创新中如何形成对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办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科研经费管理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协调是实现协同创新的根本保证,政府和产、学、研、用各方都应有明确的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2011计划”下的协同创新,构建了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协同创新成果更需要关注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需着眼于长远利益。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地方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三方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诉求,如投入产出、成果归属和转让、申报获奖等,若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合作的失败。[7]协同创新要求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既要规范又要灵活,而目前科研经费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只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对科研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拨入和运用、耗费和补偿等全过程缺乏了解,劳务费、设备费等政策上限不够科学合理,在实际执行中对经费开支使用是比较粗放的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不能完全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此外,协同创新中不再是地方高校的单打独斗,它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合理,很难实现个体、主体的利益共赢。 

  4. 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成果考核脱节 

  大量投入科研经费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目前,科研经费的投入与成果产出不对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现行的科研考核方式不够完善。高校对科研人员科研工作的考核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经费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文章发表的数量、刊物的级别等。协同创新中,对科研成果的考核更加注重的是解决重大科研问题,进而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对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才有真正的作用。而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成果的考核脱节导致在经费使用中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的现象。协同创新中科研经费的流向不应仅仅是大量的文章版面费、专利申请费等方面,应更加关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上。 

  协同创新中实现科研经费高效管理的对策 

  1. 打造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提高经费利用率 

  为改变各学科、各部门之间自成体系、单打独斗的现状,高校需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项资源协同共享,避免因重复而造成的浪费。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经费信息,如预算审核、科研到款、支出控制、固定资产购置等信息不能做到完全共享,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连接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便于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对预算不合理、超额支出、固定资产流失、重复购置、节余经费等问题及时发现、尽早解决。[8]实现协同创新主体间高效、及时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将有限的经费更合理地分配,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 

  2. 建立各部门协同、责任清晰的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与分级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将科研任务及其经费资源委托于课题承担单位之后,地方高校实际肩负代理科研管理机构执行组织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针对科研经费的内部管理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并落实相应的内部控制与监督管理措施。建立校内管理部门协同、责任清晰的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与分级管理机制,在明确校内科研任务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各环节责任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控制落实相关各方的管理职责,并按照科研经费的开支途径设置管理分工和流程控制的方法,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健全完善科研经费收支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9] 

  3.理顺科研承担部门、经费管理部门、项目委托方三者的关系,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协同创新中科研承担部门、项目委托方要各负其责,不但要做好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还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作为承担项目的高校,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同财务管理部门根据经费来源途径及其特点,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项目委托方有责任和义务监督经费的流向,但重点还是应该关注项目的成果,而对于经费的使用具体细则应该由项目承担方的财务部门来管理。对于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应着重于促进地方区域特色和经济的发展,对企事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应立足于推动地方高校参与市场竞争,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空间优势,经费管理应注重实效性和政策相符性,发挥学校创收能力的效能。项目主持人要积极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委托方的工作,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局为重,在思想上要重视科研项目与经费的管理,开支要严格按项目的预算计划执行,经常与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密切配合,使科研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4. 创新科研项目申报、实施、验收流程,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短板问题 

  现行的科研项目申报大多是科研经费管理机构发表科研项目指南,科研机构组织科研人员申报,经评审后科研人员获得项目经费,科研工作者开展项目研究,完成项目后验收。在项目验收过程中侧重短期成果,如论文、专利等,对科研实施过程的全过程监管还不完善,因此很难科学评价科研成果对生产力的贡献度。在协同创新中,如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高校在项目申报、实施、验收过程中必须和项目委托单位协同,建立产学研实体,科学评价项目实施中的每一过程,不仅以项目结题时论文等短期成果的多少来评价项目的成败,还要以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从而使经费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5.加强监督,规范内部管理过程 

  从学校内部管理上来说,各职能部门需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在项目申报阶段,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做好对项目负责人的政策培训,了解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的特点,指导科研人员编制出合理的经费预算;在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中,科研部门与财务、资产管理、招标办等部门合作,对于大额支出、设备采购等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审计监察部门也对经费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支出的合理性。(作者 杨登才 熊可慧 韩宇,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 董健康,韩雁等.协同创新系统中各类主体的角色及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3(6):52. 

  [3] 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7): 11-13. 

  [4][8]方娟娟.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3(9):18-19. 

  [5] 蒋昌忠,高新发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营造良好科研环境[J].中国高校科技,2014(5):12. 

  [6] 孙平生.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4(5):17. 

  [7]赵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以辽宁高校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3(6):31-36. 

  [9] 周勇.立足协同创新改革科研组织与管理运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3(9):55-57.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