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工作研究  > 正文
上海强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市域统筹(二)编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 推进高校分类管理、特色发展
来源:教育部 作者: 时间:2016-6-15

深入分析上海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对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支撑度有待提升。高等教育的相对规模、普及程度与人才培养存量资源水平不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上海常住人口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等国际通行高等教育发展指标明显低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地位不相称。

    高等教育与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的契合度有待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尚不能有效满足“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要。目前,上海在金融、航运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数量与比例与一些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较大,高等教育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与上海产业发展、特别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对接程度不高。

    高等教育对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度有待提高。高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与高等教育逐步迈向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及需求变化不相适应。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理念有待牢固确立,高校办学还存在盲目追求“高、大、全”,学科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等问题。

    为科学规划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布局,合理确定各类高校功能定位、有效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上海市教委牵头成立由市教科院、复旦大学等9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的研究团队,编制《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

构建高校“二维”分类管理体系

    结合未来高等院校规模与布局,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学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聚焦发展重点,形成以“二维”分类为主的上海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实现上海高校从“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发展。

    确立高校“二维”分类坐标。按照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和承担科学研究的差异性,将高校区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四种类型,引导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立足学校定位,在各自领域追求一流。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引导高校聚焦发展重点,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

    引导高校自主明确发展定位。按照“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评估”的基本原则,根据全市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各高校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各高校在“二维”分类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鼓励高校找准服务面向的领域和行业,基于自身基础能力建立特色专业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避免高校过度追求“大而全”。

    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评价指标导向。研究设计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高校发展定位和建设的不同目标,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给予不同侧重的评价导向,明确每一类别高校的发展要求和评价指标,并以此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科学办学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立足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多途径提高医学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地方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能力,为上海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优质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快提升艺术类高校和艺术学科的整体水平。积极支持艺术类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艺术教育品牌。稳步提高经管类高校的办学重心和应用研究能力。优化经管类学科的人才培养结构,通过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着力打造办学实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财经类高校。优化提升法学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加强高水平的法学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加快培养适应自贸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引导不同类别高校的理工农类学科特色发展。提升理工类院校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对接需求多途径提升文史哲教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加强高校文史哲优势学科建设,发挥其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