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经典导读  > 正文
《高校教育管理》2023年第2期重要论文及摘要
来源:《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23-4-10

 

博士生分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优化路径———基于10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关制度文本的分析

陈新忠  邢  晓

 

摘要:博士生分流是提升博士生学术能力、促进博士生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流制度则是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保障。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0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生分流专门性制度文本及相关补充文本进行系统解析发现,博士生分流制度主要由分流理念、分流主体、分流标准、分流方式、分流保障五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分别存在分流理念重视程度偏低、分流主体职责有待厘清、分流标准参差不齐、分流渠道有待丰富、分流保障措施不完备等制度性不足。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博士生分流制度的合理性、系统性与可行性,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优化现有博士生分流制度:革新分流理念,强化理性认知;协同分流主体,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分流标准,做好适时分流;拓宽分流渠道,规范分流程序;完善分流保障措施,注重制度更新。

 

 

终身学习趋势下高等教育微证书的逻辑理路与实施框架

任卓冉

 

摘 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微证书具有快捷、灵活、实用等特点,能更好地联结学习者与劳动力市场,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帮助传统高等教育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整体趋势。微证书潜在的风险与问题使其亦需要依靠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综合利用现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当前国际上微证书有嵌入与补充高等教育两种发展路径。不同模式在证书价值、认证标准、质量保证、运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不同措施,都极具代表性。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微证书发展的现实障碍,高等教育系统应运用资历框架明确微证书的定位,完善多元化学习激励机制,设计微证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微证书识别与运作通用平台,以此构建高等教育微证书的整体性实施框架,推动教育竞争与人才供应的良性循环。

 

 

从精英化到普及化:新加坡推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的行动、原则与启示

王维军1,苑津山1,2

 

摘 要:新加坡建国初期以精英管理为教育理念,后为解决社会和学术分层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加坡逐渐通过增加大学数量、采取多元资助模式、修订高校招生录取标准、设置教育弹性分流渠道等途径,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本研究探析新加坡推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的背后机理发现,其以平等、差异、补偿三大原则为行动依据。纵观新加坡推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的行动与原则,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可通过以下举措进行完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高校考试招生采用“多元录取”方式时更应关照公平;高校考试招生在关照选才适配性的同时应兼顾公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大学生网络圈群视角

孙旭红,顾  琪

 

摘 要:大学生网络圈群具有“技术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双重属性,实现了学校课堂场景、社会生活场景和网络空间场景的有效连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资源优势也要求其必须覆盖大学生网络圈群,这是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圈群传播现状的必然结果。网络圈群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面临着空间上“多元场景”与“信息茧房”并存、话语结构由“宏观严谨”转向“碎片脱序”、话语资源因“信息过载”引发“信息成瘾”、话语内涵由“情感至上”转向“群体极化”等现实挑战,进而分化了话语传播的凝聚力、解构了话语体系的完整性、稀释了话语资源的吸引力、削弱了话语内涵的主导力。对此,高校应通过实现圈群内外话语联动、理性规约与利益疏导相结合、多元协作与协同引导相贯通、改善表达与情感嵌入相融合等策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途径。

 

 

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

张  敏

 

摘 要: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是指高校通过劳动教育让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和劳动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有效发挥成为当下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相关理念未形成、主体协作机制尚不健全、资源整合存在阻碍等因素制约了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为此,基于协同理论,高校需通过确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协同目标、推动劳动教育各主体高效协作、整合育人资源构建良好劳动育人环境等途径推动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实践本领的时代新人。

 

 

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提升路径

潘海生,杨  慧

摘 要: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职业院校将技术积累进行有效转移、转化和整合而形成人才培养要素的能力,是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职业院校自身能力不断演化的结果。这种能力的形成以校企合作为载体,通过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转化与职业院校技术创新发展两条不同的机制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我国应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统筹建设水平,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组织建设,优化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推进综合评价改革等,助力职业院校有效提升技术技能积累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现状、挑战

与对策

庞 波1,阮成武2,谢  宇2,杨继宇1

 

摘 要: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长三角地区多元治理主体虽合力共谋、多措并举、多域共振,助力“五链”联动,共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但仍存在多元主体耦合联动不足,难以打破区域一体化发展藩篱;省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五链”衔接不紧密,导致区域一体化联通不畅等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为“极点”带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重塑主体结构边界,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平衡省际发展多重要素,建立区域共享机制;深化“五链”融汇共生,形成协同治理机制。

 

 

来华留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与学费定价

刘  进1,胡  英1,颜昌黎1,赵  坤2

 

摘 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和产权理论,留学生教育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属性,我国应依照留学生培养成本对其定价。以北京市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案例,本研究对来华留学生培养成本展开科学核算。结果发现,来华留学生培养成本在公用经费、资本性经费和相关科研经费方面与本土学生基本一致,其特殊培养成本主要集中在留学生支付的总学费、文化实践体验费、特殊的留学经费和汉语培训课时费方面。来华留学本科生、研究生、交换生、进修生的生均培养成本分别约为8万元/年、10万元/年、9万元/年、9万—10万元/年。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要顺应发展潮流,修订留学生学费标准,允许进行市场定价;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补助和激励体系改革,优化留学生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补助来源,构建多元化留学生教育经费资助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和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合理调整留学生教育补贴结构。

 

 

来华留学生对高校科研产出具有促进效应吗?

程立浩,刘志民

 

摘 要:基于2008—2017年5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门限回归模型,本研究实证检验了来华留学生对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能显著提升高校科研产出水平,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每扩大10%,国际论文发表数将增加4.71%;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科研产出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并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对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受到自身规模约束。因此,我国应不断增强来华留学吸引力,继续扩大高质量来华留学生规模;完善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为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高校科研产出活动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把握来华留学生与高校的差异化特征,提升来华留学生服务高校科研产出的效率。

 

 

教育法上学历与学位制度的规范定位及实践功能

侯嘉淳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存在学历与学位制度并存的现象。教育法上学历与学位制度并存的现象是由我国特定时期的本土实践发展形成。依据“原则规则”模式的体系化方法,学历与学位制度的规范关系可通过内在价值原则关联与外在效力规则区分理顺。从体系化的法理视角来看,合并学历与学位制度不符合我国教育法体系的构造,应在维持学历与学位制度并存的前提下确定两者的规范定位。在教育实践中,具有教育行政管理属性的学历制度可发挥竞争选拔、全过程培养、全面性评价等功能;具有学术自治属性的学位制度可发挥提升大学自治水平、推动教育形式多元化、完成能力水平认证等功能。明确学历与学位制度规范定位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扩大与类型分化:1895—2019年

黄依梵1,沈文钦2

 

摘 要:本研究基于高校组织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的数量与类型进行历史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扩大进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经历了初始萌芽、曲折发展、稳定发展及均衡发展四大阶段,总体趋势是由高速扩大模式向低速扩大模式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类型分化进程展现鲜明的独特性和政策驱动导向,目前已形成了由研究型大学、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等构成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总体来看,高等教育系统的规模扩大与类型分化分别反映了其体量的变化和性质的转变,是不同发展逻辑下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影响并作用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自身发展能力与外部适应能力。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