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考察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在把牢政治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培养模式、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发力用劲,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强化思想引领,把好法学教育“方向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法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必修课+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思政选修课”课程体系,开设“四史”类思政选择性必修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引领法学教育,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由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示范课程和众多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协同育人。参编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聚集优秀师资组建跨学科教研室,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学本科专业必修课;高质量建好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法学研究生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中心,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学思践悟,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理论学习400余次、实践活动170余次,形成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浓厚氛围。
优化学科结构,架好育人体系“顶梁柱”。坚持前瞻谋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持续优化学校法学学科专业结构,巩固扩大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等目录内二级学科优势,持续加大对证据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人权法学、比较法学、法与经济学、社会法学等目录外二级学科的支持力度,积极构建涵盖传统学科和冷门学科、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的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法学二级学科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培育“法+”学科群,深入实施“新兴学科培育计划”“交叉学科繁荣计划”“高精尖学科协同培育计划”等,聚焦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推动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法学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加快建设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课程体系,建好人才培养“主渠道”。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构建法学领域自主知识体系。优化法学本科课程体系,调整部分专业课程的开设年级,探索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知识容量较大的课程进行拆分,进一步提升法学本科生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制定《中国政法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先遴选后认定”的课程培育模式,逐渐建成“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不同梯度的“一流课程池”,《法理学》《法学方法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等11门法学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法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以“综合素质课程、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前沿课程、实践实习课程、学术视野课程”等五大课程群为基础,形成囊括核心课程、特色课程、跨学科课程、实务课程、诊所课程、国际课程在内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强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课程建设,结合不同培养方向,打造“主干课程+特色课程”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宽口径”与“特色化”有机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拓展实践资源,奏响协同育人“协奏曲”。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选聘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课件编写、学生实习实践等工作,将全面依法治国的最新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课堂、教给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公安局、模拟律师事务所等,开展全流程仿真司法实践教学,建立集庭审同步直播、录像观摩、案卷副本阅览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实习实践渠道,与中央和地方有关法治工作部门等共建290个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180余个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和实务经验。组织研究生法律援助中心、准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中心等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站,鼓励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以现场咨询、电话或网络线上咨询等方式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推动理论知识学习、法律实务技能训练与公益精神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同步提升。
培养涉外人才,争当服务国家“排头兵”。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办好中欧法学院、比较法学研究院和国际法专业硕士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开展“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在本科阶段设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设立“国际法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国际化法治人才实验班(国别法方向)”等,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实施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方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加快培养涉外法治紧缺人才。制定特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相关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着力提高学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支持德语、英语、翻译等专业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比较法学硕士,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实践基地,与世界银行、亚非法律协商组织、国际刑事法院等共建338个海外实习实践项目,提供优质国际实习实践资源,选派优秀学生到联合国总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政府涉外部门、跨国企业等开展实习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能力,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