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集聚与协同布局:
基于国际经验的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分析
李立国1,田浩然2
(1.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城市群代表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基本趋势,是国家人口及经济活动最为稠密、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带。城市群发展及高等教育布局的国际经验主要有以城市群为核心集聚人口和开展经济活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城市群为重点布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打造一流大学集群;以城市群为载体吸引和集聚人才,建设区域及世界创新高地。当前,我国五大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主要存在高等教育体量和层次布局难以适应城市群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难以支撑城市群优势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利于释放市场和地方活力等问题。为此,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以下举措稳步实现城市群高等教育的空间集聚发展与协同布局: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和城市集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城市群高等教育的空间集聚发展;进一步打破地区行政分割,提高城市群高等教育布局统筹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和地方在促进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高等教育;集聚发展;协同布局;国际经验
新质生产力指向下大学与区域
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机理及路径
刘振天,钟蕊坤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大学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引擎。新质生产力对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依旧存在大学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区域间大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产学研融合成果转化存在困难等问题。为此,为了实现大学与区域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我国需强化区域与大学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环境;完善大学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适配性;“三链融合”推进产教融合,凝聚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向上合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大学;区域;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大学结构;教育资源;产教融合
高等教育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
工作机理、风险解构与实施路径
陈 亮1,袁 满2,陈泽寅3
(1.陕西师范大学 教师发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3.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区域或国际创新要素频繁交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轴心地带,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起点,以人才培养实践为中介,以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为终点,形成赋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耦合逻辑。高等教育基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基础,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发展智慧,组织跨界合作的发展框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善治系统,勾勒出其赋能科技创新中心的机理。在实践中,面对教条主义办学体制、优绩主义教育模式、知识社会不确定风险等限制,我国应搭建超学科创新联结框架,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构筑战略人才力量孵化器,持续打造有组织创新高地;淬炼多螺旋知识生产链,颠覆式创新科教融汇共同体。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张建平1,许润达2,孙爱军1,张 敏1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基于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研究构建了纳入数字化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采用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将上市公司数据和省级数据进行宏微观匹配,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后发现,高等教育发展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三个传导机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这三个传导机制因高校集聚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市场经济活跃度的异质性存在差异。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高校集聚程度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强弱和市场经济活跃度高低,发挥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力资本效应、科技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内生动力、制度保障和结构承载。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产业结构
大学内部数字治理:
运作体系、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郭丽君,刘桂锋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数字治理是将现代数字技术与治理理念相融合的新型治理模式。数据空间、数字系统、数字赋能和实现善治共同打造了大学内部数字治理的主体通道、技术支撑、制度重塑和价值运作体系。大学内部数字治理因自身局限性以及对数字技术过度依赖,存在数字控制下的权力参与冲突、算法约束下的治理行为单一化、路径依赖下的治理结构不兼容、主体迷失中的伦理价值失序等问题,制约大学数字治理效能的发挥。因此,大学内部数字治理要破解数据垄断,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驾驭数字技术,提高数字驱动的治理能力;破解技术幻象,形塑需求导向的治理机制;超越工具理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关键词:院校治理;数字治理;数字善治;数字技术;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如何影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刘 绪1,高 媛1,蹇林旎2,张 婷1
(1.南方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南方科技大学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作为科技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正在改变教育的发展形态和人才培养方式。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特征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助力个性化学习、强化主动思考的能力,但也存在信息交互失准、情感交流缺失和学习实践遇阻等潜在问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发展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重塑智能化时代的教育评价、重申技术渗透下的教师角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构高效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弱化和规避其消极作用,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拔尖创新人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学习;教师角色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
变迁历程与动力机制
——间断均衡理论视角
张 茜1,许祥云1,黄志雄2
(1.南昌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2284)
摘 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间断均衡理论为基础,借助政策范式理论,本研究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逻辑进行客观梳理与系统剖析。研究验证并拓展了间断均衡理论的适用性,发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呈现渐进性均衡和突发性间断相结合的变迁样态,具有非线性发展特征。制度环境和价值理念是推动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焦点事件通过影响决策者注意力为政策变迁开启“机会之窗”。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供给、建立开放包容的政策场域、完善政策试点与保障机制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变迁;间断均衡理论;制度环境;价值理念;焦点事件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确立的逻辑与路向
梁 晨1,金明飞1,王 屹2
(1.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南宁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摘 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是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诉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凝练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既是类型化发展逻辑下生成职业教育“类型品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向,还是厚植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主旨要求。从理论上来讲,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以文化自觉为支撑的理念重塑为基础性前提、以产教融合为驱动的结构重组为支撑性逻辑、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要素和结构调整为目的性归宿。基于此,在实践过程中职业教育要立足文化内生力,涵养职业教育类型的文化品性;根植区域产业,厚植职业教育类型的实践根脉;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激活职业教育类型的初心动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意蕴;逻辑关联;实践路向
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
高等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特征分析
——基于学者构成及其论文发表的实证研究
赵婷婷1,李文燕2
(1.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特征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依据。经过40多年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形成了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由多种二级学科组成的学科群。本研究以全口径的高等教育学科为研究对象,基于性别、学术世代、职称、学科背景和学校类型等维度,刻画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学者队伍特征,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学术论文发表特征,以期从学科主体和学科内涵两个方面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特征。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域下,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应充分重视学者梯队建设、加强跨学科机制建设、推动学科体系化和理论化建构以及促进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等问题。
关键词:自主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科;学者;学术论文;学术研究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际化战略:
举措、风险与进路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
兰思亮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基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发现,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虽基于兼蓄全球教育资源、驱动跨国科研合作、强化国际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全球话语权、培塑文化传播能力等五大行动举措推动国际化战略,但存在路径依赖冲蚀教育公平属性、模式失衡影响科研成果产出、体系断环窒碍人才队伍建设、角色失语遮蔽治理主体地位、价值漂移阻滞中外人文交流等潜在风险。为此,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通过理念更新、范式优化、制度完善、主体凸显、品牌营造,不断提升国际人才培养力、加强跨国科研合作力、增进国际师资建设力、提升全球话语影响力、增强对外文化传播力,完善和优化高校的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际化战略;战略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文本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