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经典导读  > 正文
《高校教育管理》2025年第3期重要论文及摘要
来源:《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25-4-29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导定义的局限:

理念错误或实践偏差?

西蒙·马金森

(牛津大学 教育系,牛津 OX1 2JD

高  媛,王鹏娟译

(南方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5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奈特提出国际化定义以来,其和同事先后进行了多次的论证和完善。长期以来,该定义引领了跨境研究和实践,并在政府、商业和制度的支持下得以推广。然而,定义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困扰着该定义的支持者们。这种脱节本身映射的更深层困境是,该定义试图在西方国家主导下统一相互矛盾的跨国教育实践。这一定义虽具有实践层面的目的性却缺乏解释概念本身的规范性,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根植于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将全球化视为消极的,但将国际化视为积极的。该定义具有普适性,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国际化持有的不同目的、议程和视角,此划分易使实践者陷入“国家中心主义”思维并受限于国家视角,尤其隐含了欧美中心主义。该定义忽略了教育实践的关联性,仅关注个人、机构、国家等的自我特征,忽视了国际化对其他个人、机构或国家的影响。当西方国家的实践者使用该定义时,会助长欧美的持续主导地位,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种降低期望却升华抱负的方法重新反思“国际化”定义。新定义应具有内含上的一致性和对现实更强的解释力,应更有效提升跨境高等教育的互惠性,并能整合国家间与全球范围内关于跨境高等教育的讨论。

关键词: 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跨境高等教育;欧美中心主义;奈特


文明的对话: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审与前瞻

许美德1,吴寒天2,刘继安3

1.多伦多大学 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加拿大 多伦多 M5S2E8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3.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

摘  要:国际化可被视为现代大学自中世纪肇始即具有的内生属性。现代大学模式扩散至后发国家后与当地文化在冲突和互动中交融。大学不仅成为人类知识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其国际化进程也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反思,大学的独特性使其作为文明对话的平台从而避免文明冲突成为可能。儒家思想使中国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促进国际和谐作出贡献。大学拥有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心以及个体间思想交流枢纽的双重身份,它的文明职能无法被其他类型机构取代。大学促进文明对话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形式是为来自不同文化的青年人营造有形或无形的交流空间。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文明对话;文化冲突论;中国大学;儒家文化;文明职能


全球学术流动格局:霸权之道还是流动之势?

彼得·斯科特1,丁雅施23,刘  绪2

1.伦敦大学学院 教育学院,英国 伦敦 WC1E 6BT2.南方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3.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要:学术流动主要有两种理论视角。一是“霸权式国际化”,这也是当前的主流理论。该理论侧重描绘学术人员从全球“边缘”到“中心”的流动过程。传统意义上,这一“中心”主要由北美和西欧主导。随着全球学术力量的变化,特别是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学术体系的崛起,“中心”的概念正逐渐改变。二是“流动性全球化”。该理论关注发展问题、全球共同体的兴起以及学术流动与社会变革或社会运动间的关系。在理解学术流动趋势上,“流动性全球化”更具解释力与说服力。

关键词:学术流动;国际化;全球化;高等教育;人才流动


“凡是自诩为国际化的,都算是国际化”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演变的审思

汉斯·德威特1,张力玮2,刘  进3

1.波士顿学院 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美国 马萨诸塞州 02467

2.教育部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8163.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6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缘起于以国际性活动和相关行政程序为基础的国际教育,在实践者和理论学者的持续参与和推动下,逐渐发展为广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奈特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在被全球学界广泛采用的同时,也受到各种质疑和批评。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仍在不断变化,以来自全球南方的学者为代表的学界更重视文化相关性方法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定义。智能国际化”“负责任的国际化”“人文国际化等术语的出现也体现了学者对国际化理论的反思。在持续的批判和重新定义中,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一个新的开端。与寻求理想的定义相比,学界努力描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摒弃新自由主义导向,转而坚定地以维护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追求,从少数精英的利益转向全纳的全球学习,从西方范式转向全球平等。为此,研究者共同体不仅需要改变学术讨论的焦点,而且要让政策制定者、师生等重要的参与群体达成共识。

关键词:国际化;高等教育;定义;国际教育;社会利益;全民全球学习;全球平等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开放创新视域下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中心的建设特征、困境与优化路径

林成华1,2,张维佳1,2

1.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2.浙江大学 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  要:32所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交叉中心为研究对象,从组织结构、制度文化、学科团队和资源工具四个维度分析其建设特征与面临的困境。研究表明,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交叉中心展现了组织结构跨域联动、制度文化跨界整合、学科团队分工协作以及资源工具功能互补的开放性建设特征,但仍面临组织结构的物理空间联结性有待提高,制度文化灵活性有待提升,学科团队人员构成协调性有待增强,资源工具类型单一且支持效力有限等问题。为此,学科交叉中心应搭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双层开放组织结构,塑造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开放制度文化环境,打造教学团队与研究团队互动沟通的开放学科团队网络,开发高效识别需求和精准投放要素的开放资源工具包,以促进学科交叉中心更好地融入开放创新环境。

关键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开放创新;内容分析;跨界协作


场域理论视角下

大学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困境审思与破局之策

焦  磊1,任卓瑜2

1.华南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2.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开展面临诸多挑战,究其根源在于其仍是在学科场域主导逻辑下运行的,即源于学科场域主导下大学跨学科合作研究所存在的学科保守主义和地位偏见、学科间资本维护与争夺、跨学科惯习重塑阻碍等。原有的学科场域已无法适配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需要,须建构新的支持跨学科合作研究运行逻辑和规则的跨学科场域。跨学科场域是多个学科融合汇聚形成的新的社会化结构空间,跨学科场域中资本的作用方式更加强调整合性,尤其是文化资本与象征资本的整合积累过程更加复杂,先赋的学科惯习和后致的跨学科惯习共存,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张力。为优化跨学科合作研究,大学应营造良性互动的跨学科场域环境;充分发挥机制建设在促进资本交换方面的保障作用;增强学科间对话以培育新惯习。

关键词:场域理论;学科场域;跨学科合作研究;跨学科研究;科研合作


高校研究生学术创业:价值、困阻及进路

闫广芬,刘涵滨,杜剑涛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摘  要:高校研究生学术创业是指为促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研究生参与的一系列有助于加速知识转移转化的实践活动。研究生学术创业具有提升非稳定性就业应对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由资源变为引擎,践行人本主义导向的学术创新理念等重要价值,目前面临学术创业能力形成体系薄弱、学术创业能力补充策略匮乏、学术创业能力评价机制滞后等发展困阻。对此,高校需以机制创新撬动研究生学术创业发展,引入悖论治理思维,完善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形成体系;打破线性创新模式,以产业为引领构造开放式创新格局;超越经院学术评价体系,以学术创业为标尺重塑评价秩序。

关键词:高校;学术创业;研究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


生成式AI使用动机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信息加工模式的中介作用

万由令12,孔兰兰3,李  钊3,陈域欣3

1.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2.江苏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3.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  要:生成式AI在科研中被广泛运用,其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影响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双系统理论,探讨生成式AI使用动机对研究生科研创造力的影响,并检验信息加工模式在使用动机与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内在动机显著促进科研创造力,外在动机亦呈现一定正向影响。在内在动机与科研创造力关系中,默认接受和深度加工的中介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外在动机与科研创造力关系中,默认接受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深度加工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负向中介作用。高校和导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应用生成式AI工具的能力;合理引导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促进深度加工模式,提升生成式AI使用效能;防止过多使用默认接受模式,避免过度依赖生成式AI

关键词:研究生;生成式AI;使用动机;信息加工模式;科研创造力;中介作用


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战略意义、现实表征与优化路径

胡德鑫1,2,阚宝晓1

1.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54; 2.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天津 300354

摘  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新生态、赋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意义体现在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分散”走向“共生”、由“静态”走向“动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现实表征聚焦在组织赋能、协同育人、技术革新和价值引领四个方面。未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水平建设要优化顶层设计,构建治理共同体;加强多方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注重提质增效,构建数智共同体;明晰权责边界,构建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产教融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数字赋能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及其匹配度分析

刘  康1,2,池春阳3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2.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重庆 401320

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通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202231个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并与承载量进行匹配度分析发现,我国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数在0.095 9~0.681 2,最高的是安徽,最低的是海南,全国平均值为0.169 7,资源承载力指数整体偏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育资源承载力水平呈现中部地区高、东部地区平、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差序格局;教育资源承载力和承载量基本匹配的省份较少,只有4个,承载力大于承载量的有9个,承载力小于承载量的多达18个。为整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承载力,政府应当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需匹配;双向赋能,构建“高职地方”螺旋提升机制;动态监测,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韧性。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承载力;匹配度;熵权TOPSIS


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作用机制及效应分析

孙艳1,2,匡  瑛1

1.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2.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苏 无锡 214028

摘  要: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2—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对新质生产力产生复杂影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区域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受限。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提高省域人力资本水平,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型劳动者;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驱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赋能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助推区域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提升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