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工作研究  > 正文
社科学者走基层:到基层寻找社会学研究的灵感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3-7

        社科学者走基层:到基层寻找社会学研究的灵感

           ——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

    “社会科学学者走基层是整个社科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脱离了这个环节,社科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对记者说,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社会学一定要面向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30余年的社会学研究中,邹农俭一直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着力进行城市化、当代农村和农民工等专题的研究,至今已公开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10部著作,其中7部著作获省部级政府奖。

  与社会学结下不解之缘

  1983年,邹农俭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从此便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邹农俭回忆说:“我刚参加工作时,恰逢费孝通先生赴江苏主持‘六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江苏小城镇研究’,机缘巧合,我因大学时所写的《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一文与该课题相关,被费老选去参加他的课题。这段经历使我深刻地了解到社会学是一个关注现实生活的学科,更增添了我对社会学研究的兴趣。于是,1995年我又赴中国社会科学院跟随陆学艺先生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

  “师从费先生和陆先生是我一生的荣幸。”邹农俭向记者介绍,费孝通和陆学艺都以关注现实生活、运用知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而见长,他们一生都坚持下基层、“接地气”。邹农俭告诉记者,费老经常跟他们说,有些学问可以在书斋里做,但是像社会学这样的学问必须到现实生活中找灵感、到实践中找真理。

  迄今为止,邹农俭主持过小城镇研究、城市化研究、苏南地区社会发展研究、城乡基层社区协商机制研究和新形势下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课题,这些都是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深入到基层去。可以说,深入基层从事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成了邹农俭社会学研究的特色。邹农俭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也特别重视“走基层”,他希望学生能够在基层调研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并能够成长为真正可以解决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者。

  深入农民工群体

  “应用型学科一定要联系实际,做社会学研究不到现实生活中去,又怎么能理解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邹农俭指着桌上的《江苏农民工调查报告》告诉记者,“这本书就是我和课题组成员共同深入基层之作。”2006—2008年间,邹农俭先后率队赴南通、南京、苏州和镇江等8个城市进行农民工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式,走进农民工居住的社区,实地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了解他们的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社会接纳等基本情况,探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江苏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0年委托邹农俭主持“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课题。为此,邹农俭深入江苏的昆山、太仓和张家港等地,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了解和感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区别。“在和新生代农民工交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他们确实与我们想象中的农民工有很大区别——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并且吃苦耐劳。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市民仍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多次“走基层”,邹农俭认为,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农民工市民化是关键环节。邹农俭说,农民工市民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都有极大的作用,并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聚焦新型社区

  2009年起,邹农俭深入苏州和无锡城乡系统考察农村的新型社区,通过实地调研,他认为,这类新型社区将存在较长时间,并可能预示着其他地区也将出现同类型的社区。对待这类新型社区,当务之急是要建构起具有现代化社会特质的新型制度。

  邹农俭向记者介绍,江苏太仓创造了一种“政社互动”的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进行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分工,并相互配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式,然后不断加以提炼,最后形成中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好方法。”邹农俭总结道,中国社区建设跟西方社区建设有很大区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社区治理将形成新的经验和做法,这些新经验必然来自于实践,而不是理论推导的结果。所以,深入基层和融入实践生活,无论是对理论工作者来说,还是对领导干部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

  “基层调研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如何走进调查对象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邹农俭告诉记者,任何高明的研究方法都代替不了社会科学工作者亲自深入基层、感受生活,唯有如此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掌握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

  在进行江苏省农民工调查时,邹农俭将大规模抽样调查与访谈法、观察法相结合,将他们取得的资料进行相互验证,从而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大规模抽样调查的样本分布在8个市域内,并限定了调查对象的职业和居住社区,发放问卷达3200多份。访谈则以农民工、城市市民、机关干部、社区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为对象。

  邹农俭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的依据,所以它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否则,将会误导决策,产生严重的后果。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最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走基层感言

  社会科学研究就是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寻找真理,发现真理。“走基层”对社会科学学者而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去解释、分析社会现象并为决策服务的过程。

  ——邹农俭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