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与专业研究相互促进
——访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郝树声
“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我们可以将深入调查的百姓心声反映出来,把百姓诉求融入到国家管理层的决策中。人生能有这样的机会参政议政,我很珍惜。”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郝树声对记者说。
提案:关注生态与教育
作为第二次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郝树声今年带来的提案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包括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甘南生态文明示范州建设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以及将《黄河中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及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等一系列建议。“生态问题不能光从省内的角度来讨论,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去考虑。”郝树声说。
二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作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一项硬性指标,虽然甘肃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成绩,但教育仍是甘肃省的一块短板。“教育投入已经是甘肃省的第一大财政支出,教育投入占到全省GDP的6%—7%,但由于基数小,即使投入比例再高,财力仍然有限。”郝树声表示。
郝树声希望,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这块短板,国家能够在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帮助其解决基础薄弱的问题,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力助推。
履职:“历史”与“现实”结合
身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学者,郝树声讲述了自己一步步学习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历程。
“要参政议政,就必须对现实的国情、民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身为一名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学者,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说,这些都不是我所擅长的。”郝树声表示,2009年她负责主编《舆情蓝皮书》,这也成为她跨出专业、走向社会基层的契机。
这几年,郝树声和她的团队每年都要发出2000多份问卷,就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多项社会政策,在全甘肃范围内调查民众意见。在这一过程中,郝树声感到,自身专业背景与调查获知的现实社会情况日益融合,不仅了解了省情和百姓心声,同时还收获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编撰“蓝皮书”,郝树声也不忘利用各种专题研讨会和考察的机会,多方了解基层情况。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郝树声遇到很多优秀的政协委员,她感慨自己与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们真是投入了很多精力,呕心沥血,凭借自身专业知识把提案做得很专、很深,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提出了真知灼见的提案。做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真的不容易,我要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努力。”
对于今年的“两会”,郝树声有不少期望:“希望在体制改革、反腐倡廉,以及收入分配方案改革等关系民生重大问题方面,能够有实质性进展,并得到有效落实。”
弘扬民族文化 加快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
本报记者 冯爱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农今年首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唐农是学者,也是中医医生,他以自己的专业和行业为切入点开始关注国家政治发展。他的议案内容是弘扬民族文化、加快发展民族医药。据唐农介绍,目前,广西的壮、瑶民族医药事业有一定起色,相关研究也已经开始,但整体发展力度不够,“这与发展环境有关,主要原因是缺少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另外,民族医学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有限”。
记者了解到,广西地区的壮、瑶医药群众基础较好,且具有鲜明特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民族地区仍发挥重要作用;壮药、瑶药发展历史悠久,有资源优势。广西现有4000多种中药材,其中常用的壮药、瑶药就有1000多种;广西民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如壮医中的“三道两路”理论、瑶医的“风打药物”理论等。“早在1978年,广西高校已经开始培养壮医专业的专门人才,1985年正式招收壮医专业研究生,壮药、瑶医等本科专业现在也已开设,民族医药研究的队伍初步形成。”唐农说,但这些专业中仅有壮医专业开设资格考试,制约着专业学生就业,加上重视不够、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播。
针对广西壮、瑶民族医药的现状,唐农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快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一是呼吁政府更加重视广西民族医药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如增加瑶医、瑶药和壮药专业的资格考试等;二是改善民族医药发展的环境,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增加民族医药事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三是提高民族医药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