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作研究  > 正文
教育部直属高校女书记女校长们的风范与追求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3-12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世界眼光 京师风范

  爽朗的笑声、雷厉风行的作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用她的个人魅力给这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学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坚持中国特色、弘扬京师风范”,是刘川生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实际情况提出的“三位一体”战略选择。

  在办学中,刘川生始终坚持创建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近年来,在她的率领下,学校以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引进了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方向的一流学者,站在国际学术最前沿,不断产生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推动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刘川生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神圣职责,把传承创新优秀中华文化作为自觉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在高水平、综合性学科平台上,不断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彰显教育特色。

  在北师大这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大学中,刘川生始终强调弘扬大学精神和京师风范,秉承学校的文化气质,她常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文化、崇高的精神。”在刘川生的带领下,北师大“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不断完善,形成了脚踏实地的学风、以身作则的教风和勤勉踏实的校风,更塑造了北师大人“盛德励耘,上善乐育”的独特气质。

     

  “说起我的身份,我更愿意说自己是一名资深北化人。”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芳如是说。

  从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前身北京化工学院学习,至今已有35年。从青涩少女步入校门到留校任教坚守岗位,从遨游知识海洋到推动学校发展,王芳见证并参与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成长壮大、发展腾飞。

  “这里是我和北化10万余海内外校友、师生员工共同的家,是我学习生活、成长进步、奉献青春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地方。走在熟悉的校园里,责任感、使命感和公仆意识都会时时激励和鞭策着我。”王芳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征程,北化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经、管、文、法、哲、医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大中型企业领导、民营企业家、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技术骨干。

  2012年,学校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中石化、中粮集团、中化集团等组建成立“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新增973项目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新增多个国家级创新群体和科研基地,学校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回顾往昔,催人奋进;展望未来,重任在肩。王芳表示,今天的北化,如同一个有志青年,生机盎然、激情四射,而北化全体师生也正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为把北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爱才聚才 育才用才

  从2004年到2013年,王玲出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已近10个春秋,她谋划、组织并见证了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实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社会声誉和认可度不断提升,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与系统思维、问题思维是王玲治校理教理念的“一体两翼”。

  以人为本是“体”。“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是人,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王玲始终把大写的人字作为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针对人才培养提出双主体理念,即“学生是第一主体,教师为第二主体,是两个主体,非主客体”,并为青年学生搭建起旨在全面发展的自主学习十大平台;针对教职员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以长远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爱才、聚才、育才、用才,学校呈现人人是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系统思维和问题思维是“两翼”。“转变思维方式,坚持整体性思考”,王玲强调要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问题,比如对于人才培养,她认为这是系统工程,要从国家经济转型、实现中华民族崛起、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出发,形成融合、综合的体系。她要求工作中树立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坚持生产力标准、贡献标准、成果标准。正因为如此,学校年末述职中呈现出校院各级领导争晒成绩单的动人景象。

  她领航的高校被中央领导誉为“真正具有专业特色的国际化大学,是专业领域内的高水平大学”,她带领的队伍被上级评估机构评价为“工作到位,特色鲜明,真正实现了凝心聚力促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胸襟坦荡 激励创新

  天安门西,长安街南,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星空里熠熠生辉。

  她,郭淑兰,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20年,为这所学院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汗水、智慧、年华。作为党委书记,她致力于让中央音乐学院培养更多的德艺双馨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她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统筹协调教学、科研、管理和党务等多方面关系,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推动学院持续科学发展;她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华搭建平台,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态环境,推动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她引领着师生放眼全球,大力推动中国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并以之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声音: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从这里出发;出访欧、美、亚、非诸国赢得广泛赞誉的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从这里出发;10多年来在国际各项音乐比赛中获得500余次的音乐人从这里出发……

  她引领着学院对内挖潜,不断构建学科布局,夯实发展基础,理顺管理机制,优化人才矩阵,内生动力被源源激发:几十位国家级音乐院团带头人和音乐学院院长在这里诞生;一大批音乐教育和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1000余项国内各类音乐比赛大奖在这里诞生……

  她胸襟坦荡,宽容挚诚,与人为善,以自己的党性原则和人格魅力凝聚着身边的正能量,推动着中央音乐学院这艘中国音乐旗舰在蔚蓝的艺术教育之海破浪远航。

     

  在上海交大校园,只要说起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师生们总会如数家珍:她勇于开拓,亲自率队与国际一流大学谈合作、促交流;她激情澎湃,亲自为本科生、研究生上开学第一课,讲“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她果敢睿智,经常和师生座谈,及时把师生员工的希冀建议转化为学校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上海交大聚焦质量和内涵,提出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思想,加快转变大学发展方式,在全国高校率先制定《上海交大关于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决定》,突出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大学子三次获得ACM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冠军,毕业生赴国家重要行业及关键领域就业比例超过50%;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传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打造理、工、医、农、文等学科的整体合力,科研活动“凌空入海”、“顶天立地”,在暗物质、人类基因组计划、抗击白血病、全氟离子膜、青蒿素高效合成、核电、大飞机、水专项等重点领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每当师生们为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交大近年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也离不开学校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注重调研 用心感知

  2012年7月,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立商科高等院校——上海财经大学,迎来了第一位女校长樊丽明教授。

  “注重调查研究,用心去感知、体悟财大”,正如樊丽明在她就职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上任伊始,她就冒着酷暑,20余天走访学校所有院系基层单位,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聆听师生们的心声,翻阅校史,学习了解学校文化。短短数月,在95周年校庆校友代表大会上,樊丽明一番关于“我们的母校”的演讲,引起广大校友、师生的共鸣,大家以有这样的一位女校长而感到自豪。

  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十余年,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务实干练的工作作风,再加上女性所特有的细腻亲和,樊丽明的到来为上财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她强调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推进财经特色通识教育模式改革,探索开放环境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她强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健全教授治学保障机制,推动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适当分离;她强调加强大学与社会的互动,提升大学服务社会功能,推动《服务国家财税事业行动计划》、《服务上海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开拓校友资源和社会合作渠道,创立上海财经大学校董会,弘扬校友文化……相信在樊丽明的带领下,上财创建财经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一定会更加坚实有力!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朴素谦和 追求至善

  在美丽的东南大学校园里,经常能见到这样一位中年女性:朴素的打扮,谦和的笑容,微快的步伐,不时与路上的师生交谈。她就是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东南大学党委书记郭广银。“亲切如邻家伯母”,是东南学子对郭广银的评价。

  从哲学系助教到博士生导师,从学生辅导员到高校党委常务副书记,从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到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她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将每一份工作做到最好。

  她是学者书记。郭广银书记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伦理学原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等多部著作。她兼任全国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是亲民书记。作为一个“新东大人”,郭广银书记主动融入东南大家庭,经常到实验室听取意见,进课堂听课,参加各种活动与师生同乐。有老师和学生向她反映情况,她会悉心倾听、认真记录、给予答复。在学校食堂,她吃过的盘子被称为“光盘”,厉行节约的她每次都会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光。

  她是追求至善的书记。“止于至善”是东南大学的校训,郭广银书记恰是一个追求至善的人。在校党政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东南大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各有3个学科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8个学科居全国前三位,10个学科居全国前五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山红红:坚守使命 坚定前行

  中国石油大学这所“油味”浓郁的大学有着这样的特点:富有特殊的魅力与内涵,饱含执著的精神和力量,而这也正是这所学校校长的写照。在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山红红以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柔韧与坚强,坚守着大学的精神与责任,坚守着办学的特色和使命,坚定地带领全校向着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内涵”与“质量”是山红红一直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她始终秉承“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坚定地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始终坚持特色发展,不跟风、不动摇,以强化特色创一流,走出了特色强校的发展道路。始终保持创新进取,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开展办学布局调整和学科结构调整,深入探索教授治学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优化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始终注重全面统筹,科学做好办学规划,在四处奔波中赢得了合作支持,在沟通协调中创造了和谐发展的局面。就任校长的8年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特色优势明显增强,办学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一所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具有战略地位的高校。

  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山红红和全校师生员工一起,正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更加红红火火的新篇章,奏响“为中国加油”的主旋律。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有胆有识 追求卓越

  所有认识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有坚定信念和理想追求的现代知识女性。作为一名华工人,她从一名工科的博士生,成长为一名女科学家,继而担任学校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至今已近40年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华工精神”已融入她的血液中。担任学校领导10年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她心中的梦想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要努力把学校建成像麻省理工那样的世界一流大学”。

  梦想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奋斗的目标。王迎军校长以她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超前的战略眼光,以她独特的知识女性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谋划着学校的发展,带领着全校师生员工朝着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前进。她说,“理念、制度和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校长的任务首先要确立大家都认同的办学理念。

  华南理工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工科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从部省共建到国内外联合办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传承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她和同事们提出了“融入发展促发展、强化特色上水平”的办学理念,把“华工特色、世界一流”作为办学的方略,利用工科优势主动服务于国家尤其是珠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改革创新,强校升位”,这是西南大学黄蓉生书记和学校领导班子的一种坚强信念和自勉。

  改革创新是黄蓉生逢会必讲的关键词,她经常引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近年来,在她主导下,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聚贤工程”、“英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18”工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她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她主张开门办学,协同创新,学校与重庆市共建了重庆中国大后方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合作科研机构,校地合作“石柱模式”赢得广泛社会认同;她推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年”,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各项事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快车道。

  面对未来,黄蓉生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凝聚全校智慧,制定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办学质量”、“突出长期办学积淀的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学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人才培养向创新实践转变、学科建设向内涵提升转变、科学研究向创新驱动转变、社会服务向协同共赢转变”的“一提高两特色三发展五转变”战略思路。西南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高水平综合大学目标迈进。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