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高教改革发展专题集锦 高校改革发展成果展示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基层学术组织功能>工作研究  > 正文
对“学术烂尾”工程零容忍
来源: 作者:赵志立 时间:2013-5-8

     近日媒体上出现了“新闻烂尾”一词,指的是一些新闻媒体就当前公众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事件及时进行了披露,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见公众关切的后续报道,而最终成为“半拉子工程”。其实这种“烂尾”现象不仅在新闻界而且在各行各业几乎都存在,如笔者供职的学术领域就存在着严重的“学术烂尾”现象。
  
  关于“学术烂尾”的实例我们可以俯拾即是:一、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部级各项研究基金,课题立项后,轰轰烈烈地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便没有了下文,宏大的课题研究计划根本就没人员、没时间甚至没能力去完成,快到结题时间了,要么以种种理由进行拖延,要么东拼西凑、敷衍塞责,交卷了事;二、想方设法与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各种“产学研”项目合同,拿了钱后却不干事,或者找几个研究生去忽悠忽悠,其研究成果优劣可想而知,还遑论什么“转化为生产力”,让合作单位对专家学者们的厚望化为乌有;三、热衷于成立名目繁多的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这些“基地”和“中心”除少数独具特色外,大多数都是叠床架屋,无非是多找几个向上要钱的“由头”和多开几个向外敛财的“户头”,挂牌时热闹一阵子,成立后便门可罗雀,甚至牌子依然在,大门却紧闭。
  
  以上“学术烂尾”现象,目前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它引起的危害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造成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投入的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但纳税人的这些钱是要用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刀口”上的,如果只停留在一纸规划和设计上,或者大量地产生“烂尾”工程和不合格产品,势必造成科研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不能产生应该产生的科研成果,更谈不上转化为新的社会生产力。二是滋生了学术腐败。我国当前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子,这使少部分掌握权力和有关系的人能够较容易获得科研课题和项目所需的经费,进而部分地垄断学术资源。他们一方面用少量的经费将课题和项目“转包”给一般的科研人员,另一方面采用各种方式和名目进行“套现”,在个别单位甚至成了少数人“学术致富”的手段。三是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大量的“学术烂尾”工程和粗制滥造的学术成果的出现,不仅给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涣散了学术队伍,败坏了学术风气,造成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学术诚信的丧失。近年来网上流行“砖家”、“叫兽”等不敬称谓,实与当今社会一部分专家学者学术诚信的缺失脱不了关系。
  
  对待“学术烂尾”现象,犹如对待官场和社会的腐败风气,是需要花大力气根治的。首先,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在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生产中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国家急需的重大科研项目除少部分委托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去完成外,绝大部分应进入市场,直接向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购买。这好比西方一些国家、政府需要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都按质论价向各类智库、思想库、咨询公司等研究机构购买,有利于减少“学术烂尾”的产生。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学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我们国家的科研课题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大多数是通过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来获得的,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虽然现在也加强了学术成果的后期管理,但仍然缺乏严格、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既要把好科研课题的立项关,更要把好科研成果的评审关,对“学术烂尾”工程和假冒伪劣产品“零容忍”,让投机取巧者、唯利是图者、以权谋私者无路可遁。最后,在科研课题的立项上要引入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让优质科研资源向真才实学者、科研一线者和中青年科研人员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科研成果,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联系我们——网站公告——官方微博——作风建设监督信箱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Copyright@2023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40450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