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寻新对策: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入决策的新通道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方法论和思维工具的属性,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服务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这对推动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中,实践的“大地”和理论的“高山”互补支撑,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整合”,既需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向下推广到生产实践中产生经济收益,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上推广到各级各类决策中产生决策收益。因此,拓展成果进入各级各类决策的通道,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一,抓根本,在强化核心价值观应用转化上有新思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管理理念上,要实现关注基础向强调应用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形式向提升内涵的转变,在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上要实现从伴生推进到自主完善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单项服务向集成服务的转变。这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必然路径选择。为此,高等院校的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者,都要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现各学科研究课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争当向各级各类决策过程推广应用的推手。以此为契机,在改变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传统特征上,迈步子、探路子、求实效。按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对研究管理工作中接触到相关研究成果的相关知识点,实现整合、进行“二次”加工,为包括大学可持续发展、省部级规划、国家大政方针确立,提升对基于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系统支持。以此为切入点,建立为高层决策服务的经常性决策信息通道,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决策收益。
第二,抓集成,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上有新做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按功能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基础研究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内在动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同发现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高效解决现实问题密切相关。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若即若离的现象,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加之社会科学研究专业工作者的选题局限于自身专业视野和个人兴趣,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热衷于单纯从理论逻辑求解,从而使研究成果脱离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此,在科研管理上要倡导用知识集成思路,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知识融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论关注现实问题,为使基础理论研究同现实需求相结合,同大众认知水平相结合,在将研究成果向各级各类决策推广应用的同时,重视向民众的推广,实现向决策推广应用同向广大民众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
第三,抓整合,在构架新体系推进“影响力”上有新行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在相关科学体系内部推广应用,提升学科专业发展的质量;二是在提升民众自我意识中推广应用,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三是在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推广应用,作为教育资源为实施“走出去”服务。就第三个方面来说,中华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但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我国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导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难以“与世俱进”的局面。这与在全球掀起的“八十年代‘孙子’热”、“九十年代‘三国’火”和“21世纪‘易经’兴”,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趋势形成了鲜明反差。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建立融个人荣誉感与民族自尊心于一体,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的体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结合,建立不同民族与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融合机制。为此,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通过建立集资源库、知识库和思想库于一体的“智库”群,为提升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系统支持。
第四,抓弱势,在实现研究资源配置的公平上有新布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可持续提升,不仅需要一批结合教学实践的个体研究者,也需要组建多支校级团队和院系团队,更需在实现校级团队与院系团队研究资源的整合中,可持续地提升研究素质、研究内容的高水平和广覆盖。在资源配置上,应通过设置为我省及至市、县发展服务的引导资金,获取省、市、县与企业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在从事科研管理的实践中,提升把握未来的鉴别能力、研究组织能力和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课题推介能力,实现管理工作与研究工作的有效对接。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